西安市的山地包括秦岭山脉北坡和骊山,面积487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8.84%。这种地貌在地质新构造运动地块隆升的基础上,经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形成。根据其分布范围、地貌形成过程,分为骊山、秦岭山地和太白山古冰川高山三个次一级地貌单元。
【骊山】 骊山孤耸于临潼县城之南,因山形似黛青色的骊马而得名;一说因古代骊戎国所在而得名。地貌类型属受流水侵蚀剥蚀的中起伏低山,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仁宗庙海拔1302米。因兀然突起于渭河平原,与渭河平原相对高差800米以上,仍显得高峻挺拔。山体岩层破碎,包括亘古至晚近多种岩类,上部大多基岩裸露,在较低部位则有风化石屑与土状堆积物覆盖。山间分布水源涵养林与风景林。
骊山地貌因地质构造运动不均衡上升呈北仰南俯。北侧断层发育明显,存在深大断裂,山地与平原界限分明;南侧缓慢降低,逐步过渡到骊东南丘陵地貌。在流水剥蚀作用下,由分水岭向周围放射状延伸,形成若干狭长的半浑圆状梁地,并呈波状倾斜。山间河流河谷深度切割,谷深往往达200~300米以上。河谷横剖面呈V形,谷坡陡峻,多在35°以上,河床纵剖面比降达3%~12%,多急流、瀑布、跌水。
【秦岭山地】 秦岭山地横贯西安全境南部,宽度40~80公里,地貌类型属受流水侵蚀剥蚀的大起伏中山,海拔1800~2800米。组成山体的岩层包括亘古至晚近多种岩类。地表出露岩层主要为震旦纪变质岩系和下古生界的地槽型沉积物。在秦岭主脊一带出露的花岗岩分布也相当广泛。复杂的岩石性质和强烈的褶皱断裂,对地貌的骨架、形态产生深刻影响。秦岭北坡陡峭险峻,由主脊向北延伸的次一级岭脊,多呈急剧阶梯状下降,起伏强烈。由于山体急骤上升,流水侵蚀严重,山地上部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主脊及其邻近山峰,形状千姿百态,形成许多名山,有周至县的东老君岭(海拔2557米)、四方山(海拔2631米)、翠峰山(海拔1773米)、光头山(海拔2838米);户县的静峪脑(海拔3015米)、宛华山(海拔1977米)、首阳山(海拔2720米);长安县的麦秸磊(海拔2887米)、牛背山(海拔2802米)、终南山(海拔2604米)、南五台(海拔1688米);蓝田县的紫云山(海拔2197米)、五凤山(海拔2004米)、王顺山(海拔2311米)、箭峪岭(海拔2449米)等。
表1—9 西安市秦岭北坡主要峪道简况
注:引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地理志》。
秦岭褶皱断块北仰南俯的不均衡上升,使北坡形成许多自主脊向北延伸的深度切割河谷,自古称为“峪道”。自西向东有黑峪、田峪、涝峪、太平峪、高冠峪、祥峪、沣峪、石砭峪、太峪、小峪、大峪、库峪、汤峪、岱峪、辋川峪、清峪、流峪、道沟峪等(详见表1—9)。这些河谷一般都具有套谷结构地貌特征,即上部为宽缓的谷肩,中为U型谷,下部为V型峪谷,谷底狭窄,河道曲折,多有交错的山嘴。峪道内河流的河床纵向比降2%~10%,多急流、瀑布和跌水。这些结构特点反映了河谷发育早期曾有过一段相对稳定阶段,河流平稳,下切较弱,侧蚀宽阔,形成宽缓的谷肩;此后上升速度增强,形成中部稍陡的谷坡;后期则强烈上升,河流急剧下切,形成V型谷地。谷底曲折,两侧多交错的山嘴,则是承袭早期曲流河谷下切的结果。在一些岩性较软或构造断裂地段及河源地区,往往出现一些宽谷,如厚畛子、钓鱼台、鸡窝子、草坪、张家坪、灞源等地,谷底宽200~400米,形成河谷漫滩、阶地,虽然范围不大,却成为山区难得的农业区域。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