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抵黄河,长达36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西窄东宽,西部宽1公里左右,东部宽达80公里以上。西安市境内,渭河支流特别密集,平原发育尤其广阔。境内渭河平原面积3722.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29%。
按地貌成因和形态特征,西安市境内的平原分为渭河干流冲积平原、渭河支流河谷平原及山麓洪积平原三个次一级地貌单元。
【渭河干流冲积平原】 渭河干流冲积平原是渭河平原的主体,以渭河为轴线,横贯北部全境,宽度则因历史上河道摆动扭曲及支流交汇变化诸多因素影响而不等,一般20~40公里。冲积平原由河漫滩与三级阶地组成:
·河漫滩· 宽度0.5~6公里,滩面平坦。低河漫滩高出渭河河床0.5~1.5米。高河漫滩高出渭河河床1.5~2.5米。表层组成物质以细粉砂夹薄层亚粘土为主,一些低洼地段有轻微盐渍化现象。
·一级阶地· 渭河南岸的一级阶地一般宽度2~6公里,最窄处临潼一带1.5~1公里,宽处沣河东西两侧10~13公里。渭河北岸的高陵和临潼县北部以及阎良区一带,因泾河、石川河和渭河的共同作用,一级阶地特别发育,宽达13~25公里。一级阶地高出渭河河床3~10米,比河漫滩高1~8米,以斜坡或陡坎与之相接。阶地平坦,起伏不大,表层组成物质为全新统冲积层,以中细砂、中粗砂为主,夹薄层粘土或亚粘土,厚度60~70米,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丰富,是重要的农业区。
·二级阶地· 渭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以西安城郊及户县一带最宽,达10~12公里,户县以西与灞河以东宽3~5公里,临潼县城附近宽1~3公里,向东更窄。二级阶地高出渭河河床20~30米,比一级阶地高5~15米,一般与一级阶地以陡坎相接,坎高2~15米。阶地内地势平坦,后部的某些地段,因受河流切割侵蚀,形成台状地形,如长安县的细柳原、高陵县的奉政原等。在户县、临潼某些地段,阶地后缘被晚期洪积物覆盖。二级阶地的表层组成物质上部为上更新统黄土夹棕红色古土壤层,厚数米到十余米,下部为上更新统冲积层,以浅灰或灰黄色中粗砂夹亚粘土居多。在西安城区及西南郊冲积层厚20多米,西安北郊与灞河以东厚30~40米。二级阶地与一级阶地同属渭河平原精华所在,是重要的农业区。
·三级阶地· 渭河三级阶地形成较早,受晚近河流切割侵蚀或洪积物覆盖,保存已很不完整,多以条块状断续残存于二级阶地后侧。临潼县新丰至零口之间宽0.5~2公里;坡李张至湾李马宽2公里;临潼以西至灞桥豁口宽1.5~2.5公里;西安城区东南郊宽3~5公里;长安县郭杜一带宽2.5~6.5公里。西安北郊的龙首原也属残存于二级阶地上的三级阶地。三级阶地前缘以斜坡与二级阶地相接,高差数米至十余米,后缘被洪积物掩覆。表层组成物质上部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夹2~3层古土壤,厚25~30米;下部为中更新统冲积层,在浐河以西厚度10~20米,为亚粘土夹薄层砂土,浐河以东厚20~30米,为亚粘土夹砂砾卵石层。
渭河一、二、三级阶地之间呈嵌入式接触,坐于中更新统下部冲积、湖积的灰色或灰黑色亚粘土上。二、三级阶地为黄土幔覆的埋藏式阶地,与黄土呈相切关系。
·古河道洼地· 渭河干流冲积平原的二、三级阶地上,多有古河道洼地。它们由古河流泛滥、河床改道后的遗弃河床、河漫滩演化而来,主要分布在西安西南郊、长安县西部洨河以北一带。古河道洼地比原基础地貌低1~3米,宽度0.5~0.6公里,长度数公里至20公里不等,表层组成物质为冲积黄土状亚粘土、灰黄色亚粘土、砂及砂砾石层,厚数米至20米。
【渭河支流河谷平原】 西安境内的渭河支流,多发源于秦岭。它们曲折切穿黄土台塬或洪积、冲积平原,形成河谷平原,呈南北向条状分布于渭河南侧,主要有灞河河谷平原、浐河河谷平原、潏河河谷平原、滈河河谷平原、沣河高河漫滩平原、涝河高河漫滩平原及黑河高河漫滩平原等。灞河、浐河河谷平原发育最为广阔,由河漫滩与四级阶地组成的河谷宽达4~6公里以上,倚灞河河谷平原而建的蓝田县城一带甚至宽达10公里。潏河、滈河河谷平原由河漫滩与一级阶地组成,其他河谷平原则主要由高河漫滩组成,宽度一般2~5公里左右。
渭河支流河谷平原表层组成物质由冲积亚粘土、亚砂土、砾卵石土层间隔交迭,阶地结构呈上迭式,土壤肥沃,灌排方便,地势平坦,经几千年农耕改造利用,多已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如潏河河谷平原即历史上著名的“樊川”,滈河河谷平原因物产丰富被史籍赞为“福地”。
【秦岭山麓洪积平原及洪积扇】 秦岭北麓及骊山山前地带,广泛分布山前冲积洪积扇、冲积锥及坡积裙,形成山前洪积平原带。洪积平原分布在西起周至县阳化河,东到长安县大峪的山麓地带,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5~13公里,其中沣峪河以西宽达9~13公里;临潼县骊山北麓的洪积扇带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3~5公里。
山麓洪积平原由山脚向渭河倾斜,海拔750~410米,地表坡度由3°~4°逐渐缓降到小于1°,表层组成物质由砾石、卵石逐渐过渡到碎石夹亚砂土、亚粘土,多为农林果间作地。
洪积平原的形成深受秦岭构造运动的性质、强度及洪积物来源影响,分埋藏型与上迭或内迭型两类。沣河以西及骊山北麓,因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持续沉降过程中,山前地带一方面接受洪积,一方面不断沉降,后期较新的洪积层完全覆盖较老的洪积层,老的洪积层被埋在底下,形成埋藏型洪积;沣河以东的山前地带,在秦岭、骊山间隔性上升的带动下,也作缓慢的间隔性上升,后期较新的洪积扇切开较老的洪积扇,老洪积扇被抬高,形成内迭或上迭型洪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