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加速的形势下,西安存在的一些弱点也明显暴露。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区域间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市辖六县中还有三个仍需财政补助;第二产业中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属比重最低之列,在资源短缺、原材料自给率很低的条件下,受外部原材料供应及价格变化因素严重制约,高利税、高附加值产业少而高消耗、低附加值产业比重大,总体产出水平低;第三产业综合服务功能仍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经济管理体制上长期条块分割造成的“大城市,小财政”状况制约了城市发展,城市财政拮据,资金短缺,公共交通、住宅建设、城市供水、供气、供电等方面的供需矛盾仍较突出。三是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交换能力弱。外贸出口近年虽有较大增长,但与大城市的地位仍极不相称。四是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我发展能力差,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经济效益不高,1990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上海的48%、广州的62%。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与产值、每百元产值占用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每百元产值实现利税、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均处于下游,投入高产出低的状况仍未根本扭转。长期闭关自守形成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淡薄,习惯于按常规办事,成为在市场竞争和城市发展中相形见绌的症结所在。
中国经济地理呈梯级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但东部地区发展中也存在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的矛盾,中西部地区地域空间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广大市场,蕴藏巨大潜力,势必成为支撑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依托。经济发展重心逐步向中西部推移已成必然趋势。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的陇海兰新铁路作为经济大动脉在这一趋向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西安是陇海兰新铁路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具有东联西进,承东启西的核心和枢纽作用。随着国家“四沿”(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西安处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中心的地理区位优势,正在使它成为促进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跳板,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西安既有的加工工业优势、科技智力优势、旅游优势和商贸优势。
199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西安题词:“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指出了西安发展的优势和战略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进一步昂首腾飞。
1996年3月,西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就西安市1996~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通过决议——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加快实施外向型城市发展战略,坚持科教兴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城市经济一体化,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20亿元,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城乡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更加宽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中国北方中西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国际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