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00余年之久①。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公元前约11世纪,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丰镐两京隔河相望,镐京为西周王朝政治统治中心,丰京则系祭祀宗庙和文化娱乐场所,形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双子城”。从丰镐作为一个城市两个分区所显示的不同功能看,城市建设已具相当高的水平。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京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有宫殿、宗庙、社稷坛、手工业作坊和贸易市场等。城市居民除贵族外,主要是为贵族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奴隶工匠“百工”,包括制作木器用具的“攻木之工”、制作青铜器的“攻金之工”、制作革具的“攻皮之工”、从事绘画设彩的“设色之工”、制作骨器玉器的“制磨之工”和制作砖瓦陶器的“搏埴之工”等。丰镐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最庞大的手工业作坊中心。武王伐纣灭商后,将殷商宫廷的采矿、冶炼、铸造工匠移居丰镐,在这里形成灿烂辉煌的西周青铜文化。丰镐、周原是世界上埋藏古代遗存青铜器最丰富的地区。西周青铜器数量庞大,种类众多,工艺精湛,结构复杂,铭文内容丰富。多种精美绝伦的青铜烹饪器、饮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工具、农具、车马器渗透到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丰镐遗址的沣西车马坑中,车马上的青铜器部件便有数十种之多,其中青铜铸造的车辖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插销。周人本是传统农业部族,西周王朝奠定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国策。京都丰镐农业发达,除种植麦、稻、黍、豆、瓜、瓠等多种农作物外,种桑养蚕也具相当规模,《诗经》中大量西周农事诗生动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盛况。周成王时,镐京一声令下,方圆30里内开始播种,一次出动劳力达2万人以上。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前,这座周人发迹的京城一直被全国各地诸侯奉为“宗周”。
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崛起于关中盆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将都城迁建于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又迁建国都于咸阳。经140余年建设,特别在秦始皇荡灭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帝国后,秦都咸阳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的空前规模,范围包括北至今咸阳市秦都区咸阳原,南抵今西安市西郊三桥镇一带渭河两岸广阔地域。由于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城市人口达50万以上。
秦都咸阳宫殿密集,穷极华丽,以“冀阙宫廷”为中心的朝宫阙观,沿“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史记》)。在渭河南有兴乐宫、章台宫、信宫、宜春宫、芷阳宫、萯阳宫、长杨宫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
为了加强首都对全国的辐射与控制,秦王朝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四通八达的驰道、直道把秦帝国版图连结为一个整体。“天下辐凑”的咸阳,文化荟萃,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国家拥有大量典册藏书和档案图籍,宫廷音乐歌舞融汇吸收全国各地精华,在“书同文”基础上创造出以小篆、隶书为主的“秦书八体”书法艺术,秦陵兵马俑雕塑艺术向后人展示出“世界第八大奇迹”。城市商业自秦献公时便“初行市”,用法令形式明确城市商业活动的合法性,“置盐铁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史记》),按照商品种类,实行分行业划区管理,定期校正度量衡器。秦王朝建立后货币统一,交通便利,更使咸阳商业活跃,店铺林立,市廛鼎沸。咸阳也是荟萃全国能工巧匠的冶金、机械、制陶、纺织、皮革等手工业作坊中心。宫廷作坊规模庞大,组织严密,并有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民间作坊有市署机关掌管产品检验销售,许多工艺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地。秦陵出土的兵马俑、铜车马及多种兵器为之提供了无可争辩的有力证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