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地貌结构比较复杂,山、原、梁、峁、沟谷、河川均有分布。境内山峦纵横,峪谷相间,台原广布,梁峁交错,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网状结构。最高点位于市辖区北部、宜君县境内的庙山,海拔1734.2米;最低点位于耀县楼村乡张家坪的赵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
第一节 地貌类型
一、中山
为流水侵蚀—剥蚀的石质中山和黄土覆盖中山。
石质中山主要分布在铜川西部子午岭分水岭(长蛇岭、贯草岭、老爷岭、张阁老崖、凤凰山和爷台山等地)与子午岭主脊东侧较高的支梁地带(财神梁、庙山—云梦山、文王山—武王山等地),海拔1300—1700米,相对高程300—700米。山体主要由中生代、新生代砂岩、泥岩、页岩和砾岩组成,局部地区有灰岩分布。
黄土覆盖中山主要分布在子午岭东侧支梁地带(棋盘乡、哭泉乡、高楼坬乡一带,金锁乡袁家山一带)和市区南部的渭北北山分水岭地带。海拔1200—1500米,相对高程300—500米。上述地区多为荒山秃岭;气候日趋干燥,雨量变少,基岩裸露,物理风化强烈;地表径流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暴涨暴落,甚至有时河水断流,致使生态失去平衡,严重地影响了全市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
二、低山
低山为流水侵蚀—剥蚀的黄土覆盖低山。分布在北山北侧,西起军台岭,经武家岭、金华山、陈家山、徐家山,东至井家梁,呈南西—北东向的狭长带状。海拔1000—1300米,相对高程250—300米。由于人类活动频繁,绝大部分山地已被开垦耕种,每逢暴雨,坡面侵蚀强烈,形成广泛的崩塌、滑坡等地貌;加之,重力活跃,谷底松散固体堆积物极为丰富,在暴雨条件下容易转变为泥石流。该地区为煤炭生产基地,开采多为垮落式,地面容易形成裂隙和凹陷,致使地面流水切割作用增强;矿井矿渣抛出量相当大,矿渣又多堆放于沟谷,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形成人为泥石流。
三、丘陵
为流水侵蚀—剥蚀的黄土梁峁状丘陵。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庙山—云梦山北部的山岔、高楼坬、寺天、棋盘等乡的北部;二是庙山—云梦山南部的云梦乡和县口乡北部。海拔1000—1300米。该地区的黄土沟谷以冲沟和悬沟为主,在多雨年份往往有泥石流发生。
四、台状地
(一)流水切割的黄土原 分布于偏桥、五里镇、尧生、雷原等乡镇。黄土厚度120多米。海拔1000—1200米,相对切割深度在200—300米。大者原面宽1000—2000米,最宽可达2500米,原面坡度在3—5°;小者,已变为梁状地貌形态。目前,保存较好的原有:武家原、赵家原、拔头原、杨家原、贺家原、惠家原、西村、过村—云夫原、张窑科—孟黄村、尧生—思弥、马家原等。局部原面分布有宽浅的洼地和潜蚀作用形成的微地貌陷穴和漏斗。该地区河谷密度2公里/平方公里左右。这里,沟谷急剧塑造原面,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水源缺乏。
(二)流水切割强烈的黄土残原 分布于高楼河乡、红土镇、印台乡、王家河乡、演池乡、石柱乡、安里乡、阿子乡、白瓜乡一带。黄土厚度80—140米。海拔1000—1200米。由于地面破碎,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三)流水切割中等的黄土台原 分布于王家贬乡西部、寺沟乡、稠桑乡南部、下高埝乡、楼村乡、小丘乡中部和南部等地区。黄土厚度50—80米。海拔700—900米。地面宽阔平坦,以3—5°微向东南倾斜。由于沮水、赵氏河、浊峪河等河流切割,黄土台原区已被分割成为4个小块。沟谷溯源侵蚀强烈,使沟谷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宽,加快了原边丘陵化的速度,水土流失愈来愈烈。
五、平原
漆水和沮水下游河口地段、石川河上游河段,其谷地具有平坦宽阔的河流阶地、河漫滩地貌。
(一)漆水河谷平原 主要为王家贬、董家河、孝西堡等地段,谷宽1.5—1.8公里,河谷平直开阔。发育有三级阶地,为不对称河谷。
(二)沮水河谷平原 主要为寺沟、杨家河、王家崖等河谷地段。河流发育有河漫滩和1—3级阶地,构成宽广平坦的河谷平原。一般宽1.8公里,最宽处达2公里以上。
(三)石川河河谷平原 长1公里左右,宽1.6—1.8公里。平原主要由河漫滩、一级和二级阶地组成,三级阶地局部地区可见,阶面破碎而且狭小。平原区地平土肥水丰。
六、沟谷
在山区、丘陵、台状地等地貌单元内,分布广泛。子午岭、北山地区,沟谷密度为1.2公里/平方公里;黄土丘陵地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为4∶6,沟壑密度达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黄土台状地地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6∶4和7∶3,沟壑密度为2—3公里/平方公里。
(一)侵蚀基岩沟谷 主要分布在子午岭附近的中山地区。谷形主要为嶂谷、隘谷、峡谷和“V”形谷,坡度一般在40°以上,有的谷坡达70—80°,谷深达250—400米。谷底狭窄,谷底纵比降大且多陡坎。
(二)侵蚀堆积宽谷 漆水、沮水、青河、五里镇河、红土河、赵氏河、清峪河等河流的宽谷地段,均属侵蚀—堆积宽谷类型。谷宽一般在250—500米,有的可达1.4公里。谷底平坦开阔,发育有河漫滩、二级或三级阶地,土层厚,潜水浅。谷坡一般为梯状,较和缓。
(三)侵蚀的黄土—基岩沟谷 主要分布在原梁地区。沟谷上部为开阔的“U”形宽谷。谷坡8—15°,坡面上切沟、浅沟发育;下部呈宽“V”形或深峻的箱形谷地,相对高度100米左右。谷底开阔平坦,土层厚,水分充足。
(四)侵蚀的黄土沟谷 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原、黄土原、黄土残原和黄土丘陵地区。如漆水、青河、五里镇河、雷原河、红土河、沮水等河流支沟,类型有干沟、坳沟、冲沟等。相对切割深度50—100米,谷形为“V”形,由黄土组成。谷坡陡峻,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坡度可到85°。重力作用活跃,崩塌、滑坡普遍。谷底狭窄,多被松散物质充填,雨季多泥石流发生。
七、边坡重力地貌
(一)崩塌 铜川现代重力崩塌密布,尤其以子午岭和黄土台状地地区最为发育,往往形成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的崩塌带,崩塌松散物质充填于谷底,小者仅数立方米,大者数万立方米。
(二)坍陷 铜川矿区采煤方法采用下行式,即先采上煤层,后采下煤层,顶板管理均为自由垮落式,所以,在浅部采煤时,采空区因岩石的垮落,而直接影响到地表,从而在地表形成裂隙、坍陷洼地等微地貌。裂隙纵横,长度不等,深度数米至数十米;宽度变化大,最大可达50公分,暴雨期往往成为地表径流下渗通道,对井下采煤影响较大。铜川洼地广布,平面形态以椭圆形者居多,规模大小与深度变化大。
(三)滑坡 分布相当广泛,其活动频繁,破坏力强,危害严重,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四)泥石流 主要分布在子午岭、北山和煤矿排矸场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