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西安作为城市出现在中国腹地,已有3000多年。从西周至唐朝,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在长达1100多年的时间里,西安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产生了和汇集了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最优秀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科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佛学家,以及一大批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等。以他们为标志和象征,西安人民以辛勤的汗水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周青铜文化、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建都丰京、镐京,开启了西安作为国都的历史。周公姬旦制定周礼,使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臻于完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崛起于渭河流域。商鞅在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和咸阳实行变法,使秦国最早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转变。秦始皇嬴政以“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气魄,金戈铁马,翦灭六国,统一天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丞相萧何规划了汉长安城的规模。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北伐匈奴,开疆拓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古华夏族从此称为汉族。董仲舒在长安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司马迁在长安完成《史记》的创作,因此获得“史圣”的美誉。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新建的大兴城奠定了唐长安城的基础。西安在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名人辈出,群星璀璨。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分别以“贞观之治”、“武周革命”、“开元盛世”的宏大气象,彪炳史册。宰相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狄仁杰、姚崇,将帅李靖、郭子仪等,以其文武功勋,成为一代名臣。唐代,文化艺术方面的名人灿若星河。“诗仙”李白供职长安,“诗圣”杜甫困居长安,白居易任周至县令,王维隐居蓝田辋川,以及长安本土诗人王昌龄、常建、韦应物、杜牧等,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代表了唐朝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书法家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画家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张萱、韩干、韩滉、周昉,天文学家张遂(僧一行),佛学大家玄奘,医学大家孙思邈等,也在长安达到了他们事业的顶峰。
从公元10世纪起,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西安从国都地位变为西北重镇。五代至鸦片战争期间,西安出现了一些政界、军界人物,但更多的则是哲学家、教育家、医学家、农学家,他们在思想文化和医学、农学领域广有建树,关学及吕柟、冯从吾、李顒等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
近现代西安发生过一系列重大事件,西安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前仆后继,坚贞不屈。辛亥革命期间,以井勿幕、钱鼎等为代表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为推翻封建帝制、光复西安,表现了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精神。1926年,杨虎城、李虎臣领导的“反围城”斗争,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悲壮。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震惊中外。特别令人骄傲的是,西安的共产党人一直站在推翻“三座大山”斗争的最前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当中许多人,如刘天章、雷晋笙、魏野畴、刘含初、任醴、李嘉谟、校明济、方鉴昭、王德安、王文宗、冀月亭、李维俊、白文范、张蔚森、王泰吉、王泰诚等,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光照千古、永垂不朽的革命英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党政领导干部、爱国民主人士及工商企业界、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民族宗教界等各个方面,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发奋工作,为西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历史长河,西安人物具有籍贯广泛性、民族融合性和家族传承性的鲜明特点:
一、籍贯广泛性。先秦时期,西安的“重量级”人物,大多是非西安籍人。战国末年,李斯向秦王嬴政上《谏逐客书》,对其“逐客”政策提出批评,指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有实行“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原则,才能有所作为。嬴政接受批评,取消“逐客令”,随后各国优秀人才汇聚到秦国,从而使嬴政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自秦至唐,历朝历代均以兼容的胸怀,不分籍贯,惟才是用。很多功臣宿将和名家名士,受到朝廷“恩赐”,迁徙至京城居住,实际上也就成了西安籍人。其间,西安籍人和非西安籍人同心协力,施展才智,创造了煌煌赫赫的秦汉文明和隋唐文明。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截至1990年)时期,西安的知名人物中,非西安籍人多于西安籍人。因此可以说,西安历史的辉煌和现代的成就,完全是当地人和外地人携手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二、民族融合性。西安人物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同时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建都于西安的王朝,前赵为匈奴人所建,前秦为氐族人所建,后秦为羌族人所建,西魏和北周为鲜卑人所建。这些少数民族王朝的皇帝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如前秦苻坚在位期间,重用汉族寒士王猛,大刀阔斧地改革内政,“举异才,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礼百神,立学校,旌节义,继绝世”,因而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民族融合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唐朝的将帅中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也可以在朝廷担任要职。典型的是晁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唐玄宗时官至御史中丞,官阶三品。唐朝的名僧中,空海(佐伯真鱼)、圆行、圆仁、圆珍等也是日本人;圆测、道征等则是新罗(今韩国)人。
三、家族传承性。西安古代人物中,姓杜和姓韦的人很多。杜、韦两大家族源远流长,在汉、唐时期影响很大。杜姓家族乃西安本地家族,源于西周方民国〓国(今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县境内),先祖叫杜伯。秦国武公时在原杜国地建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寝称杜陵,并置杜陵县,杜姓家族发展为庞大家族。该家族出了许多名人和要人,如杜操、杜预、杜顺、杜如晦、杜佑、杜黄裳、杜牧、杜光庭等,就连伟大诗人杜甫,也自称是杜预的第十四代孙。仅唐朝,杜姓家族就出了十余位宰相。韦姓家族乃外地入迁家族。西汉宣帝初置杜陵县,“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者杜陵”(《汉书·宣帝纪》)。丞相韦贤获得“殊荣”,举家从邹县(今山东邹县)迁居杜陵。其子韦玄成继为丞相,逐渐繁衍成为庞大家族。该家族也出了许多名人和要人,如韦诞、韦珍、韦孝宽、韦巨源、韦皇后(唐中宗皇后)、韦安石、韦坚、韦处厚、韦保衡、韦应物、韦庄等,其中韦巨源、韦安石、韦处厚、韦保衡均为唐朝宰相。唐朝时,杜、韦家族大多居住在京城南面的杜曲、韦曲(今陕西长安县杜曲、韦曲)一带,故有民谚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形容杜、韦两大家族世代显宦,距离最高的皇权(“天”)很近很近。此外,西汉的张姓家族(张汤、张安世、张敞、张纯、张奋等),唐朝的李姓皇室家族(李适之、李林甫、李峴、李勉、李夷简、李程、李石、李回等),北宋蓝田的吕姓家族(吕大均、吕大临、吕大防、吕大忠等),名人要人迭出,也呈现出家族传承性质。
西安古称“天府”。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沉淀,为各类人物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古代人物和近现代人物已经成为一幅绚丽斑斓、蔚为大观的人物画卷。这幅画卷会继续延伸下去,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