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西安的道教渐趋衰落。其间,虽有明代正一道的昌盛,清代全真道的中兴,但仍无法挽回日趋衰落的大局。尽管如此,西安城内及周边地区仍保留有不少的道教庙宇,继续发挥着道教文化延续及传播的功能。如:明代除周边的楼观、祖庵、玉山观、太乙观、灵应院,城中主要有城隍庙、天宁观、八仙宫、真武庵、启圣祠等道教庙宇。在清代的西安府城图中,道教的宫、观、祠、庙更是星罗棋布,数量多达80多处。清代中期,西安道教逐渐向民间化、世俗化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光绪帝逃至西安避难,西安道教一度兴盛起来。民国时期,西安八仙宫兴办过一所义学(学生100余人),传过一次戒。民国28年(1939年),八仙宫方丈郭静阳、道士周秋阳曾秘密掩护过林伯渠及抗日爱国人士刘子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安道观拥有大量土地房产,道徒的生活主要靠租金,一部分靠自耕。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道观大部分土地被分配,道士生活比较困难,政府拨款予以救济,并资助其发展生产。八仙宫道士自耕150亩土地,实现了粮菜自给有余,还卖给国家大批粮食。八仙宫、楼观台于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0世纪80年代,政府拨款整修八仙宫及楼观台的主要殿堂,道观旅游事业日益发展。楼观台监院任法融、八仙宫监院闵智亭潜心研究、著述道教义理,加强宫观管理。任法融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为西安市道教协会会长。
至1990年,西安地区保存下来的道教宫、观、祠、庙与全国其它城市相比仍然是较多的。其中主要包括:楼观台及宗圣宫、重阳宫及祖庵碑林、八仙宫(全国全真道龙门律宗的重要丛林)、都城隍庙、湘子庙、东岳庙、翠华山(老君庵、金胜掌、金华祠)、骊山(老君殿、老母殿)、蓝田(汤峪三清宫、玉山观)、周至赵公明庙(财神庙)、太白山(太白庙、拨仙台等)、老县城杨泗将军庙(纪念杨幺)及雷神庙、万阁楼等。
[教派]
道教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南北朝时期,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和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分别改造旧天师道,形成南、北两大教派。隋、唐时期,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支派合流,至元代都归于正一派中。金代,王重阳创建全真派,其徒丘处机为成吉思汗所重视,全真派遂盛极一时。其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唐长安道教属正一派,元代以后,西安道教主要属全真派。
【正一派】 南北朝时,道士梁湛、王嘉、孙彻、马俭等聚集于楼观,宣扬道法,形成楼观道派。楼观道派本质上属于正一派,道士不出家(少数出家),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隋、唐时,该派活动范围以楼观、京城为中心,东起华山,西至陇西,在西北地区有重大影响。
【全真派】 金、元以后,长安道教主要属全真派。该派教义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强调“功行俱全”。道士必须出家。活动范围以户县祖庵(重阳宫)为中心,遍及陕西省和西北地区。
[主要道观]
东汉至北周,长安及其附近所建知名道观有楼观、丹霞观、金天观、通道观、东岳庙等。唐时,具有国教地位的道教,在全国各地普建庙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也不例外。据《唐六典》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唐两京城坊考》记述,在长安城内,共有道观33所、女冠观9所。在这些道观中,有些是唐皇室为皇帝、太子、公主祈福、追福建立的,有些是王公大臣舍宅建立的,也有些是为公主或贵戚出家而新建的。长安城的这些道观有的规模非常雄伟宏大,如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建立的玄都观占据了崇业坊的大半用地;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因太子承乾有病,敕道士秦英祈祷获愈,在崇化坊立龙兴观;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为太宗追福在保宁坊建立昊天观(观主为唐代著名道士尹文操),该观占尽一坊之地,面积达24.5万平方米;同年,因立代王弘为皇太子,高宗为其建造的东明观,占了普宁坊东南隅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坊地,观内“长廊广殿,图画雕刻,道家馆舍,无以为比”。另外,皇室公主出家入道,多将自己的住宅改为道观,也有新建的。如中宗长女新都公主出家为道士,将其在崇业坊的故宅立为福唐观。睿宗的女儿金仙、玉真一起出家为道士,遂在“车马往来,实为繁会”的辅兴坊内大兴土木,建立金仙、玉真女冠观。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吐蕃兴兵,求太平公主和亲,武则天为拒绝吐蕃之请,遂让太平公主出家为女道士,以其在颁政坊的故宅立太平观。风波平息后,太平公主下嫁薜绍。此时期,长安城中还相继有显官舍宅建立的嘉猷观、华封观、乾元观等,皇家建立的三清殿等。唐长安城内的道观大都建立在东、西两市附近的坊里,或位于重要交通线上的城门附近及大明宫前的里坊里。这些里坊当时都是人口稠密、交通辐辏、工商业繁盛的地方。由于道观大多由王子、公主的宅第或达官显贵的故居改建而成,所以一般的庙观都规模宏大,建筑也多华美壮观。如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在延康坊濮王泰故宅,为皇太子李弘造观、寺各1座,因为拟建的寺、观规模广大,故在延康坊建寺名西明,又在普宁坊择地建观名东明。据记载,西明寺占延康坊四分之一地,“其寺面三百五十步,周围数里……”。东明观“规模仿西明之制,长廊广殿,图画雕刻,道家馆舍,无以为比”。长安城内的道观内的殿宇墙壁之上,也多有名家精心绘制的壁画,如万安观内永穆公主影堂有李昭道画的山水,嘉猷观内的敕恩院有王维、郑虔、吴道子的壁画。另外,部分道观还有解倩、杨庭光、陈闳等所绘的壁画。这些道观壁画及建筑的藻饰,大都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等思想。
唐长安城内的道观,在唐末战乱中多毁于兵火。至五代及宋元以后,又略有恢复,特别是宋徽宗,崇尚道教,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现在西安东关的八仙宫,即建于宋时。金代以后,由于王重阳弟子长春真人丘处机在蒙古贵族中的传教活动,使得全真教派达到极盛时期。从户县祖庵重阳宫的壮丽宏大,即可见一斑。明清以后,道教仍能踵佛教之项背,在统治阶级和民间具有一定的影响,西安城郊的道教庙观亦很可观,共有道观160多座,其中不乏全国道家名观。民国时期,西安道观大多凋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一些道观得到保护和修复,为道教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楼观】 位于周至县东南终南山北麓,占地约5平方公里。又名紫云楼,道教十方丛林。为全国重点道观。
楼观始建年代未见确切记载。相传周昭王时,大夫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星望气,叫做草楼观,潜心修道,并邀老子讲《道德经》。后人在此创立道观,名曰楼观。秦始皇时在楼南建老君庙。汉武帝时立宫于楼北。魏晋南北朝时期,楼观道形成,其融合北方新天师道与南方上清派的思想,使道教从原始的五斗米道发展成为完备成熟的宗教,对道教以后的兴盛和教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高祖李渊大力扶持楼观道,对楼观鼎新修葺。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还率百官千余人到楼观,召见观主岐晖(平定)等人,并改楼观为宗圣宫。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再次率百官到楼观台礼祀老子,道教盛极一时。唐玄宗尊老子为玄元皇帝,改宗圣宫为宗圣观。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改称顺天兴国观。金天兴(1232~1234年)年间,因战乱,致使“累代宏观,焚火殆尽”。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李志柔率弟子重建楼观。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下令改名宗圣宫,其后又3次敕令重修,一如重阳宫之制。元至顺二年(1331年),楼观遭特大山洪袭击,宗圣宫殿宇大部被毁。其后,屡有修葺。
民国时期,楼观拥有土地1600多亩。其中出租1100多亩,年收租粮食150多石。另有竹林、橡园100多亩。1952年土地改革中,留地360多亩。1958年建立楼观台农业生产大队,同年并入周至县种牛场。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中,退回道观土地50亩。1990年,楼观有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灵官殿等建筑。存有欧阳询撰书的《大唐宗圣观记碑》,李鼎撰文、朱象先书的《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碑》及篆书《道德经》刻石等珍贵碑石80多通。常住道士50多人。
【八仙宫】 位于西安东关长乐坊,原名八仙庵。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属道教全真派道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之一。俗传宋时有郑生见八仙显化于此,遂建庵。具体年代不详。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在西安期间曾赐银千两修造青砖牌坊两座及大影壁,并手书“玉清至道”匾额,敕封八仙庵为“万寿八仙宫”。民国时期,于右任、杨虎城、邵力子等资助整修殿宇。“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仙庵被工厂占用,殿宇破坏严重。1985年退还道士管理,同年政府拨款修复。
1990年,八仙宫有灵官殿、八仙殿、斗姥殿、吕祖殿、药王殿、丘祖殿等建筑。占地18亩。常住道士近30人。陕西省、西安市道教协会均设于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