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派]
佛教传入中国后,北朝时出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发展,逐渐走向哲理化,隋唐时形成佛教教派,其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各有独特的宗教理论体系、宗教戒规、寺院经济和势力范围,以及世代相袭的法嗣系统。其中三论宗、净土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密宗等宗派的形成和发展,都与西安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
【三论宗】 源于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以《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为主要经典立宗,故名。因其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又称法性宗。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传入长安。吉藏应隋炀帝之邀,在长安日严寺注疏“三论”,形成三论宗的理论体系,正式创立了三论宗。三论学说于初唐曾盛极一时,后逐渐衰落。会昌禁佛中,三论章疏被毁殆尽,几乎绝传。直至清末,杨文会(字仁山)居士由日本寻回已失传的隋唐古经注疏,三论学说才得以保存。
三论宗的主要理论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立有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二谛三中等说。主张众生本有佛果觉体,因被客尘烦恼所蔽,流转生死。只要拂除客尘,湛然寂静,本有的觉体即可显现。
三论宗由吉藏弟子高丽僧人慧灌于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东传日本,慧灌因此被尊为日本三论宗初祖。
【净土宗】 因主张不停地念佛,向往西方净土,故名。其始祖慧远于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在庐山与僧俗128人结成“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即“极乐世界”),因此又称莲宗、莲社。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东汉时期其经典开始传入中国。经慧远、昙鸾、道绰注经弘传,奠定了基础。唐代善导先往山西玄中寺师从道绰,后到长安光明寺、大慈恩寺弘扬净土教义,著有《观经四帖疏》,正式创立净土宗。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该宗认为现实世界是“秽土”、“尘者”,佛所居的世界是“净土”、“佛国”,其中以阿弥陀佛所居西方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人应修行成佛,往生净土。修行的方法有正行、杂行两种。正行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念佛方法有持名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唐代该宗流传很广,士大夫阶层不少人信仰。五代以后禅宗、天台宗、律宗学者多兼弘净土。宋代结社念佛之风盛行。元、明、清各代净土宗都有不少著述。此宗于唐代传入日本,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日僧源空(法然)受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启发,创立日本净土宗。今长安香积寺为善导舍利塔所在地,因而被日本净土宗奉为祖庭。
【华严宗】 以奉《华严经》为最高经典而得名。因宣扬法界缘起论,故亦称法界宗。该宗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大师”,因而也称贤首宗。
华严宗由隋至唐初僧人法顺(杜顺)、智正、智俨奠定理论基础,法藏集大成创立。经武则天极力提倡,华严宗一度声势很大。法藏为武则天家庙和尚,曾授中宗、睿宗菩萨戒,其三传弟子澄观为德宗门师,宪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令其主持全国佛教法事。穆宗、敬宗、文宗等相继为其加封,华严宗一时达到极盛。会昌禁佛中,华严宗受到沉重打击,几乎绝传。北宋元祐(1086~1093年)初年,华严宗得以复传。元、明、清各代有不少僧人及学者研习及阐扬华严宗。中华民国以后日趋衰落,不再流传。
华严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为论证世界万物“浑然一体”、“圆融无碍”,提出“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缘起”等法门,宣扬“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也称真如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世界一切现象均由“清净心”、“随缘”而起。认为世界分为事与理两大类,两类既相异、相斥,又相即、相融,但它们无不象“月映万川”那样统摄于“一心”,体现着“一心”。
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新罗僧人义湘将华严宗传入朝鲜,义湘因此被尊为东海华严宗初祖。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法藏弟子、新罗审祥住日本大安寺,宣讲《华严经》,传法于日僧良辩,开创了日本华严宗。
【唯识宗】 又称法相宗、慈恩宗。因主张“外境非有”、“万法唯识”、“心外无法”,并且主张由分析法相(一切事物的相对真实)入手而表达“唯识真性”,故名为唯识宗或法相宗。又因创始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长安大慈恩寺,也被称作慈恩宗。
唯识宗主要典籍有“一本十支”,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等10部论著为支,《成唯识论》为代表作。基本理论观点是“万法(物)唯识”、“心外无法(物)”。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唯识所变”,而“识”又分为“内识”和自我感觉意识。“内识”又叫“根本识”,是最高的精神本体;自我感觉意识就是人的眼、鼻、耳、舌、身、意六种感觉和思维。它们熏染了内识,便产生了万事万物。人们如果能皈依佛教,通过修行停止自我感觉意识对“内识”的熏染,保持“内识”的纯净(由“染”而“净”,那么就可以成佛,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唯识宗兴盛三四十年,三传以后逐渐衰落。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至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该宗由日僧道昭传到日本,流传不绝。
【律宗】 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又因创始人之一唐僧道宣住长安终南山净业寺,故又称南山宗或南山律宗。其建宗依据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也称四分律宗。
律宗形成于唐贞观(公元627~649年)年间。道宣之后有大师怀素、义净等。
律宗认为佛教多种律本以《四分律》最适合中国国情。它将佛教诸多戒律归纳为“止持”与“作持”两类。“止持”即内心有所执持,以生防非制恶的功能;“作持”即内心的执持,不仅应当消极地防非制恶,而且要积极修习戒行,策勤三业(指身、口、意)。认为只要长期坚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人们便可以往生净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此宗由道宣三传弟子鉴真东传日本,创立了日本律宗。明末清初,虽有高僧弘传,但律宗实际影响不大。
【密宗】 因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经为主要依据,主张修习语密(口诵真言咒语)、身密(手结契印、身体姿势)和意密(心作观想)三密而得名。又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
密宗约在东晋时传入中国。唐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天竺(今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高僧不空到长安及洛阳翻译经典,弘传密教,形成中国佛教的密宗。
密宗的教义主要是将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的本源,看作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主张色、心为二,金、胎为一。众生依法修心“三密”,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密宗经唐会昌灭佛和五代战乱,渐渐断传。但在日本,由于空海经青龙寺惠果授以金、胎两部秘法并授以传法大阿阁黎(导师)位,回国后盛传密教,创立日本真言宗(东密),流传至今。
【三阶宗】 又称三阶教。由隋代僧人信行创立于相州(今河南安阳)法藏寺。信行应隋文帝相召,在京师大兴城真寂寺建立别院。死后葬于长安至相寺附近,后建信行塔院,俗称百塔寺。
三阶宗将佛教按时、处、人分三类,每类又分成三阶。信仰世界众生无不为佛,即普佛思想。提倡苦行忍辱,每天乞食一餐。见人不分男女,一概行礼,谓之“普教”。推行“无尽藏”,即倡导布施,将积聚的财物分为三份:一份修理寺塔,一份施舍给贫穷老病之人,一份自由支配。三阶宗不尊一切佛像,认为众生是真佛。死后置尸体于森林供鸟兽食用。这些宗旨与佛教其他各宗的理论和行持很不协调,因而不断受到排斥和禁止,唐末湮没失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