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大五年(1228年),金兵灭北宋后,西攻关中,攻占京兆府。长安在女真人控制之下,共约100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和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先后两次派八旗官兵“五千马甲”(即骑兵)驻防西安。其中满族官兵3586人,其眷属也陆续迁来,共计约2万人。
清代西安的满族大部分居住在“满城”(今东大街以北、北大街以东地区),普遍享有特权,生活费用的银两和粮食按月由藩库和东、西仓发给,不从事生产活动,因此,西安满城中的很多人成为游手好闲、一无所能的庸人。但由于满族内部上层人物对下层人员的压榨和剥削,所以一般平民的实际生活并不十分优越。鸦片战争前夕,西安满族人口约3000多人。鸦片战争后,由于清廷财力枯竭,加之灾荒,满族眷属曾饿死1654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被抽调的西安满族骑兵2000余人在沙曼州战役中全军覆没。辛亥革命后,满城被攻破,不少妇女儿童逃到与蒲城相邻的回民坊上,被收留和收养下来。民国2年(1913年),据“旗民生计处”(设在武庙内)统计,接受该处救济的满人近3000人,多是死里逃生的眷属。其间,因不少满人隐瞒其民族成份,故而至西安解放时,统计出的居住西安的满族人仅有66人。其中有一位老中医朱一如,曾毕业于陕西医学专科学校,多在回民坊上行医,曾任西京国医公会监事、陕西省社会服务处医药顾问,并被邀在社会服务处和红十字会定期为贫苦患者施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西安地区的满族不少人相继恢复原来的民族成份,满族人口有了明显增加。西安的满族,除一部分原满城官兵眷属后裔外,另一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援西北建设随工厂、学校迁居而来。西安的满族人口1953年为614人,其中市区575人、属县39人;1964年为2288人,其中市区2064人、属县224人;1982年为4222人,其中市区3723人、属县499人;1990年为7140人,其中男3649人、女3491人。
西安满族和各族人民一样,享有政治平等权利。满族人士中有省、市、区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大多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医疗、文化等部门工作,从业人口3670人(含在西安市行政区域内的省部属单位的人口),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22人。
【满城】 清代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突出满族人的优越地位,于顺治六年(1649年)在西安城内筑一满城,供八旗官兵和满族人居住。范围:西界,南起钟楼北侧,北至北城墙安远门,筑土城墙一道,辟西华门和新西华门(后宰门);南界,从钟楼向东至长乐门,也筑有土城墙一道,辟端履(礼)门和通化门(大差市门);加上钟楼的东边门,俗称“五小门”。北界和东界为原西安城墙。东西相距2.05公里,南北相距1.55公里。满城周长约7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占西安城面积的1/4强。城内共有大街7条、小巷94条。庙、庵、观、宫等寺院达80多座,其中较有名的为开福寺、关帝庙、华藏寺、大铁旗杆庙等,其中供奉关羽的庙宇占城内庙宇的一半。城内八旗官兵的练武校场在明代秦王府(今新城),每月上、中、下三旬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八旗官兵在此习武操练。
满城是西安的“城中城”。修建满城不仅加深了西安各民族间的隔阂,而且也加剧了西安城内交通的困难,是西安城建史上的一次倒退。
【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包括八旗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部分。八旗制度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生产职能。后来,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成为民族压迫的工具。清代西安满城,沿用八旗制度,主要是军事、行政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