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陕西文化艺术概述(1)

2013-10-28 7:16:47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居中国内陆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又经历了大荔人、半坡人、姜寨人之后进入龙山文化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氏族,便在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繁衍生息。西周统一中国后,相继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陕西,使这里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近现代以来,陕西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延安战斗和生活了13年。陕北不仅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和指挥中心,而且延安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时期。在延安创立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等一系列文艺工作的宗旨、方针和政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以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省和世界著名的旅游地区。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陕西文化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着更加繁荣、更加辉煌的目标前进!
    一
    长安自古帝王都。在长达1000多年的岁月里,陕西曾经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这里,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铸造了民族盛衰、强弱易势的历史刻印,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文化巨匠,他们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从黄帝、尧、舜时期“制律作乐”的伶伦、质、葛天氏,到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旦;秦代创制隶书的程邈;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及班彪、班固、班昭、关中经学大师马融;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牧,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周时、韩滉,训诂学家颜师古等等;加上客籍陕西的李斯、董仲舒、刘向、蔡琰、李白、杜甫、韩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怀素等,他们的不朽著作和业绩,树起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巍巍丰碑,广为世人所敬仰。
    陕西曾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早在西周时期,《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秦风》《豳风》等篇章,就记载了陕西各地优伶活动及民间乐舞传唱的情况。周秦之际,宫廷已出现了专门演出歌舞、说唱、滑稽、戏谑的俳优侏儒。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鸣鸣”,“郑卫之声”“秦楚之讴”流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关中建宫室百余处,集中女乐倡优万余人,仅上林苑“可受十万人”,能“千人唱,万人和”。汉唐时期,陕西歌舞百戏空前繁荣,京都长安成为演出中心。汉代的“乐府”,在长安演出的歌舞百戏达数十种之多,以《东海黄公》为代表的“角抵戏”也已形成。唐代梨园有乐工2000余人,教坊有散乐、音声人11400多人。经常演出傀儡戏、参军戏、假妇戏、瞋面戏等。唐崔令钦的《教坊记》、段安节的《乐府杂谈》,分别记述了唐长安宫廷戏曲、乐舞、歌曲之名目,艺人小传,民间乐曲,乐器名称及戏曲管理。宋元时期,北曲杂剧、说唱道情和陕北秧歌广为流行。散曲作家阎彦举、王爱山(长安人),杂剧作家、演员长安人红字李二,歌唱名伶卢纲、秦悟叶及“关中四杰”王天棋、郭时中、李庭、郭镐等均名噪一时。当时,陕西城镇和乡村开始建造新型的演出场所——以石木结构的乐楼和戏台,代替隋唐以来用木杆和芦苇搭制的简陋戏场。明清时建造更甚,据1980年普查,陕西省清代以前修建的戏台计有3000多处,关中平原村村有戏台,宝鸡县就有328座。明清时期,杂剧逐渐衰落,以梆子、乱弹为主体的陕西地方戏曲艺术日渐发展。明代中叶,西路秦腔在西府和陇东一带产生,并逐渐形成四大系统,即同州梆子(东路秦腔)、西安乱弹(中路秦腔)、西府秦腔(西路秦腔)、汉调桄桄(南路秦腔)。清乾隆、嘉庆时期,秦腔发展到鼎盛阶段,东进北京,南下江南,以其激越、豪放、苍凉的韵味,风靡京华,使统治全国剧坛的昆曲顿为减色,出现了“海内咸知有魏三(秦腔名流魏长生)”的盛况。随之,秦腔很快在江、广、闽、浙、川、云、贵等省流行。在秦腔影响下,陕西原有的秧歌、道情、花鼓、曲子、眉户、碗碗腔、弦板腔、皮簧腔等民间戏曲,先后形成了8个腔系,大小30多个剧种,进一步丰富了陕西的地方戏曲。与此同时,戏曲班社林立,名流荟萃。据乾隆四十三年(1 770)成书的《秦云撷英小谱》载,当时仅长安一地就有班社36个,最早的为保符班、江东班、双赛班等。涌现出以“三绝”(绝技、绝唱、绝色)闻名的申祥麟、樊小惠、姚琐儿及张银花、岳色子、杨金年、范仁宝等一大批著名演员。道光至光绪年间,西安四周各县的秦腔班社已发展到60多个,演出剧目200余出。西安、咸阳、凤翔等地还出现了一批专门刻印和出售秦腔剧本的书坊,如树德堂、泉省堂等,促使了秦腔艺术的传播。
    陕西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从西周之礼乐,秦之“击瓮”“弹筝”,到汉之“歌诗”、乐舞,特别是隋唐之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大曲、法曲等,都呈现出交流融会和创新的特点,体现了当时音乐、舞蹈之最高水平。同时,京都咸阳、长安也成为众多技艺超群的乐工、“音声人”云集之地,如秦之优旃,汉之李延年,唐之李龟年、公孙大娘、梨园弟子,他们创作、演出之歌舞,成为中国古代音乐、舞蹈之经典。
    陕西是中国杂技的故乡。早在周代已有杂技雏形,秦时已发展成完整的艺术形式。秦二世在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作角抵俳优之观”,汉武帝在京都长安举行百戏大会演,演出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唐代的杂技艺人赵解愁、侯火、范大娘子、石火胡、王大娘等表演的杂技节目,名噪长安。
    陕西的木偶、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周穆王时偃师即有木偶表演。汉代的京都长安,凡“宾婚宴会皆傀儡”。曹魏时,扶风人马钧发明了水傀儡。隋唐时,关中已有悬丝傀儡、火傀儡、杖头傀儡演出。史学家顾颉刚《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载,陕西的皮影“自周秦西汉至隋唐,当皆以其地为最盛”。隋唐时,陕西各地佛寺还经常用变文和纸剪影人演唱佛经故事,后在民间也颇流行。
    宋、元、明、清时期,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加之战事频繁,陕西的文学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深厚的历史遗存和社会动荡,也引发了文人的创作激情,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宋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李涛的《蒙泉诗稿》、华州人李廌的《济南集》、冯翊(今大荔)人党怀英的《竹溪先生诗集》、下邽(今渭南)人寇准的《寇忠愍公诗集》,元代奉先(今蒲城)人李庭的《寓庵词》等,都曾引人注目。明代中期,以诗、文、戏曲称雄文坛的“前七子”中,就有陕西的李梦阳、王九思、康海。王、康都因刘瑾案先后被罢官,“相聚沜东杜户之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康海撰《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等杂剧影响深远。王九思撰有《中山狼》(院本一折)、《杜子美沽酒春游》(杂剧一本)。大荔人韩邦奇、韩邦靖兄弟的诗,高陵人吕楠的文赋,合阳人王异、李灌的戏曲作品在全国颇有影响。陕西的戏曲文学在清代进入昌盛时期。长安人王筠(女)的《繁花梦》《会仙记》,蒲城人崔向余的《碧玉钿传奇》,安康人于有声的《双帕缘》,尤其是渭南人李十三的“十大本”,流行三秦,其中 《春秋配》曾轰动京华,风靡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万福莲》被鱼讯、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戏剧大师田汉又将其改编为京剧《谢瑶环》,在全国演出。《火焰驹》被秦腔移植后又拍成秦腔艺术片,传播全国。清代吴太初的《燕兰小谱》,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焦循的《花部农谭》,三原人周元鼎的《杨孝子传》(皮影戏著作),富平人王敬一的《羽衣新谱》等,对秦腔艺术的历史、剧目、表演、音乐等作了系统介绍和研究,是秦腔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著作。
    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陷入空前危机。陕西一部分知识分子率先觉醒,要求变革。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开始活跃,出现了新的文学团体——青门萍社及知名人士贺瑞麟、柏景伟、刘光贲、宋伯鲁等,他们或提倡教育救国,或支持变法维新,或激励爱国救亡。特别是诗人、书法家于右任发表诗文,慷慨呼吁“爱自由如发妻,换太平一颈血”,受到国人敬仰。
    二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陕西的文学艺术创作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变化是五四运动爆发,陕西出现了宣传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热潮。西安地区的学生首先走上街头,支持北京学生运动。一批文人学者和进步报刊带头发表文章,宣传新思潮、新文化;一些著名作家纷纷参加全国性文学社团,如郑伯奇、王独清之于“创造社”,吴宓之于“学衡派”,冯润章之于“左联”等,为全国文学运动作出了贡献。五四运动以后,陕西戏曲仍然受到人们重视。1924年鲁迅来陕讲学,并多次到陕西易俗社看戏,他及其同仁向陕西易俗社书赠匾额“古调独弹”,给陕西文艺事业以极大地鼓舞和推动。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在20世纪初,陕西戏曲艺术的改良变革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主主义思想冲击着封建堡垒,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提出了“组织新剧社,编演新戏曲,改造社会”的主张。1912年,张翔初、郭希仁、杨西堂、王伯明、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等在西安擎起了改良秦腔的大旗。他们废除封建旧戏班制度,建立民主、平等和融教育、演出、创作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艺术团体陕西易俗伶学社,培养新人,创作、演出了一批移风易俗的秦腔剧目。在易俗社的影响和带动下,仅西安地区出现的改良剧社就有秦中社、榛苓社、三意社、正俗社、鸣盛学社等十余个。关中、陕南、陕北各地也都成立了一批改良剧社,全省创作、演出的改良剧目达600多个。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艺术表演人才,如秦腔须生刘毓中,与“南欧”(欧阳予倩)、“北梅”(梅兰芳)齐名的“西刘”——刘箴俗,名噪江汉的名旦沈和中,“陕西梅兰芳”王天民,“秦腔正宗”李正敏以及耿善民、李可易、晋福长、刘鸣祥等。这场秦腔改良运动,遍及西北各地,引起全国关注。当时的中央教育部为陕西易俗社颁发了褒状,蒋介石曾批示拨专款刻印剧本。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陕西省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户县钟馗故里 世界八大奇迹馆 汤峪温泉大兴汤院遗址
常宁宫休闲山庄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 高西沟
凤凰湖景区 周至县厚畛子镇 药王故里景区
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 武功县武功镇 程家川自然风景区
西安广新园民族村 彬县大佛寺石窟博物馆 姜女祠
陕西省美食 更多
糖渍菠萝 喜欢就好
滋补美味养颜 花胶羊汤
糖渍菠萝 喜欢就好 滋补美味养颜 花胶
香辣爽口下饭菜 干 虫草花蒸鸡
视觉享受的画面 番 黄金面包布丁 家人
细腻香浓的鲜奶油蛋 给生活添滋味 惟妙
美丽传奇的美人菜 叮当猫的最爱点心
陕西省特产 更多
陕西蜜枣 大荔蜜枣 无核蜜枣[图]
陕西特产大礼盒[图]
陕西蜜枣 大荔蜜枣 陕西的旅游纪念品
陕西八大怪泥塑 LED灯皮影系列
陕西土特产品旅游纪 陕西工艺美术品
文物复制品和仿制品 陕西旅游纪念品
榆林地毯 蓝田玉雕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