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原褒城县剧团和原略阳县工人剧团合并成立略阳县剧团,有演职人员110余人。1969年县剧团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2年改称略阳县文工团。1973年有演职人员43人。1975年改称略阳县剧团至今,有演职人员49人。县剧团历年经费入不敷出,靠政府补贴。1987年后,县剧团实行承包,开办录像、舞厅、商店等。
1959年县剧团参加汉中地区庆祝建国十周年戏剧演出,参赛节目《赤胆忠心》获奖。1964年县剧团参加汉中地区现代戏创作演出,参赛剧目《阳山红花》。“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一花独放,县剧团演出萧条。1972年汉中地区举行第二届现代剧创作表演,略阳县剧团演出剧目《贴心店》、《龙岭春》评选为优秀剧目,同年赴西安演出。1976年,县剧团赴汉中地区演出《尖山风波》。1978年8月,汉中地区举行戏剧观摩汇演,县剧团歌剧《耳山新歌》、《茁壮成长》参赛。1983年元月,略阳县剧团参加汉中地区现代剧创作选调演出,剧目《三河口》。同时,陕西省举办1983年新创作剧目展览演出,略阳县剧团在西安市民主剧院演出《三河口》4场。
1986年4月,在彩排《清水衙门糊涂官》(简称《清》剧)时,略阳县剧团聘请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徐海珊、彭庆明、徐明来略阳具体设计、绘制舞台布景;西安市豫剧团导演常警惕、省歌剧团晨雨、西安市歌剧院吉佶担任导演。10月,陕西电视台来略阳剧团录制《清》剧,后在省电视台播出该剧全剧。1987年5月20日,略阳县剧团《清》剧代表汉中地区赴西安参加省首届艺术节,获演出综合银牌奖,文化部长王蒙和省有关领导观看了演出。次年略阳县委、县政府召开庆功大会,奖给《清》剧剧组奖金2千元。9月30日,《清》剧代表陕西省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赴兰州演出。
略阳剧团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八卦图》、《铡美案》、《白玉簪》、《玉堂春》、《十五贯》、《辕门斩子》、《三请樊梨花》、《杀庙》、《秦香莲》、《拾玉镯》、《白蛇传》、《女巡按》、《囊哉》、《赵氏孤儿》、《清水衙门糊涂官》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样板戏”为主。
秦腔音乐,文场面有板胡(秦胡)两把,全用牛皮弦,一把定反调3.6弦;一把定越调5.1弦;二胡一把定梅花调2.5弦;笛子、唢呐各一,一人兼之。文场面五人即可掌握全部乐器,如人手缺,4人也可,但必须有一把板胡定反调3.6弦。1949年后,秦腔艺人在原秦腔班、社的基础上,增添了三弦、大号、扬琴、贝司等乐器。1962年县剧团乐队结合南路秦腔柔和婉转、中正、平和的特点,反复尝试,把大提琴用于乐队,增强音响厚度和低音特色,具有明显的主体效果,并溶入土著生活语音和民间音乐特色。
略阳旧有秦腔班、社的伴奏乐器,曾有月琴,是正调弦乐器的二股弦,内弦有“6”,外弦为“3”,相当于京剧的西皮。正调月琴与反调板胡结合,产生出清越悠扬,激昂哀婉,刚柔相济的和谐的略阳秦腔特有音色。但在文场中,仍以板胡(现用纯五度)为主弦乐器和定弦方法。板胡两根弦代表“皮黄”二剧,“皮”是桄桄,“黄”是二黄。现在唱腔大都以西安唱腔为范。
武场面乐器有鼓、锣、铙、钹、梆子、牙子等。鼓有干鼓、暴鼓、堂鼓、战鼓之分;锣有钩锣、马锣、小锣、银锣、方锣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