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略阳的集市贸易主要集中在白水江、郭镇、武兴镇等地。航运以嘉陵江为主,陆路以秦陇马帮为主。贸易形式或行商坐贾,或转运行栈或摆摊设点。农副产品每逢集日自由随行就市进行交易。
城市的贸易集日在县城为百日集(每天逢集),在农村为三日一集,即农历每月逢一四七,或逢二五八,或逢三六九为集。春节前的腊月27~29日自行封闭集市,县城除夕停市。春节后,正月初五,大小商贩的升、斗、秤、尺、算盘一律启用,初六渐次鸣锣放炮开集。乡村除上述集日外,庙会亦成集市形式。
1952年贯彻执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方针,开放市场,建立工商业联合会。1953年5月,对全县工商企业及个体摊贩进行登记。1956年10月,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商业局设私改股,时全县私营商业238户、314人,小商贩37户、41人。两年后,全县个体工商业仅存何家岩4户,城内4户,其余均参加公私合营,白雀寺32户,并为一个合作小组,城内8家中药材商店并为一家公私合营药店。1958年5月成立略阳县市场管理委员会。以蔬菜、柴炭开票过秤等为主。1960年提出对市场要加强领导,逐步缩小,国营商业要代替全面。市管会收猪、收粮和罚款、抓贩子。区社的市管工作由供销社代管。
1961年,市场开始活跃。保护正当集市交易,打击违法投机活动。
1965年,实行“一刀切”,全交国营公司接管。农村市场规定大肉、粮油和未完成收购任务的禽蛋不准自由上市。1966年,“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集日,将原来的三日一场改为5日或七日一场,有的直接关闭。
“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陷于瘫痪。1969年3月,县“革委”生产组成立市场整顿办公室。市场仅以蔬菜为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贸市场逐渐恢复,全县有集市14处(包括城区4处)。
大沟口市场 距城2公里,位玉带河、小河交汇处,勉略公路过此,略阳钢铁厂址所在,职工家属近万人,形成农贸市场,以肉食、蔬菜主要。1983年修玻璃钢瓦遮雨棚160平方米。配1名市管员。
火车站市场 位于嘉陵江桥西头,与城内嘉陵路市场隔桥相对。市场除蔬菜、肉食、水果外,个体饮食服务业很兴旺。
嘉陵路市场 是城关镇西街老集。1981年洪水将设施荡尽,1985年县政府拨款7000元,个体户集资5400元,工商局投资5000元,建成砖木结构营业房62间,钢架蔽雨棚30间,共623平方米。以工业品布类、衣服及日用小商品为主,是一综合性市场。
东关市场 位于城东关,原为沙滩河坝,1981年水灾后,修河堤,市场设于堤上。1985年,建钢架玻璃钢瓦蔽雨棚,是县内外贩运量最大的蔬菜、瓜果、肉食市场。
略阳电厂市场 在城北1公里处,1984年建市场服务棚,以当地菜农出售鲜菜、土产为主,营业时间短,人数少。
接官亭街 县东距城16公里,是勉略公路和南去大安、庙坝及二里坝3条路交叉点,单日逢集约四五百人,以农副土特产品为市。
何家岩街 东距城23公里,厂矿集中,集日达2000多人。
横现河镇市场 距城8公里,是宝成铁路和康略公路交叉点,近年自然兴起集日。每天火车、汽车停车便成集市,车开集散,无固定场日。
金家河街 距城24公里,2、5、8日逢集。竹木特产、蛋、禽盈市,集日约数百人。
郭镇市场 略阳古镇之一,位康略公路中段,历史上工商业发达,有“小汉中”之称,为乐素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原3、6、9逢集,1984年改为双日集。集间上市约七八百人,多为土特产、禽蛋、竹木等。
徐家坪市场 宝成铁路通车后,原设罝口的乡政府、商店、集市等移于此。3、6、9日集,市临车站,以蔬菜、瓜果、肉食为主,尤以粮食交易较活跃。集日在千人以上。
秦家坝市场 位于秦家坝河中段,旧时为马帮要道,集设乡政府前广场。2、5、8集日,人少。交易以土特产禽蛋较多,是典型的农村古集。
白水江市场 古镇之一,秦蜀要道,水旱码头,距城50公里。1981年洪水中街坊尽没,区及所属单位迁往火车站。1985年个体工商户集资建临时营业棚40余间,商业网点齐全,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4、7逢集,约千人以上。
两河口街 位于白河与张家坝河交汇处,距城43公里,揽全区六乡物资交易,2、5、8日逢集。木耳贸易贯全县之首,山货土特产、野生肉禽,常有出售,赶集约上千人。
县城市场的个体摊贩和贩运户约有600多家,除少量本城人外,大都是临近的勉县、四川和甘肃人。上市日常杂货及蔬菜达数千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