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后,设益州武都郡,置沮县,为略阳建县之始。故址在今县城东44公里勉县茶店的沮水(黑河)河侧。
元初二年(115),武都太守虞诩亲领官吏士兵,按行川谷,从沮县(今略阳)至下辨(今成县)数十里中,烧石翦木,开漕船道。
建宁三年(170),武都太守李翕主持在析里凿石架木,修建郙阁桥,以济行人。建宁五年(172),刻《郙阁颂》摩崖于桥旁。仇靖撰文,仇绋书写。
三国
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遣陈式攻取武都郡,在今略阳东关筑武兴城(今新城基址),城周长约一千米,开西北一门,外有仓垒。此略阳筑城之始。
西晋
元康七年(297)七月,秦、雍二州(今略阳属秦州武都郡)大旱,饥饿,疾疫流行,斗斛万钱。
南北朝
宋升明二年(478),氐人杨文弘为白水太守,驻军武兴。武兴国由此始。
杨文弘称藩立武兴国后,先后数次兵伐汉川,均失利。到杨集始时,曾被仇池镇将杨灵珍攻破武兴,只好逃入齐国。不久,杨灵珍又被农民起义首领李乌奴所败,李占据武兴。时,杨集始在齐世祖的帮助下,收回了武兴国地。数年后,杨集始又出兵伐齐地,为齐国所败,逃降于西魏。太和二十一年(497),西魏又发兵攻齐,收回武兴。西魏仍派杨集始回武兴镇守。仍称“武兴国”。
杨集始卒后,杨绍先继位称王。因其年幼,国政大权由其叔杨集起、杨集义掌握。集起、集义恐其国不能长久立治,便内怂恿群氐,外求援于梁国。景明三年(502),得到梁国的支持,遂拥立杨绍先为武兴国皇帝,集起、集义并称为王,总揽摄政。正始三年(506)西魏知其变故,派邢峦、傅竖眼夺取武兴,俘虏杨绍先,执送西魏京师洛阳,废武兴国,以军代政,称“武兴镇”,不久又改称东益州。永熙三年(534)西魏天下大乱,杨绍先依附西魏太师宇文泰,以其女为妻作人质,由此复还归武兴,又称“武兴国”。杨绍先卒,其子杨智慧继王位。梁大同元年(535),梁克汉中,智慧遣使上表,求率四千户归梁,得到梁国的诏许,梁改武兴为东益州,封杨智慧为东益州刺史。是年,西魏又立杨绍先另一子杨辟邪,也封为东益州刺史。兄弟二人同为东益州刺史。不久,杨辟邪独揽其权。大统十一年(545),西魏又攻占武兴,置东益州、武兴郡,郡下置武兴、鸣水、长举3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西魏将达奚武取武兴,灭杨氐,改置兴州、顺政郡,郡下置汉曲(武兴县改名)、落丛(鸣水县改名)、长举3县。
西魏恭帝三年(556),武兴氐起义,围攻广元。凤州等地氐民聚众响应。起义不久,遭魏将豆庐宁镇压,旋告失败。
隋
开皇三年(583)废顺政郡。十八年(598)改汉曲县为顺政县。
大业三年(607)废兴州,复置顺政郡、顺政县。
唐
天宝八载(749)三月二十日,顺政郡太守房涣刻《宴游记》于七里店摩崖上。五月,盛交刻《石室》二字摩崖于其侧(石刻现存于七里店石岩上)。
乾元二年(759)十月,杜甫从秦州出发,携家眷南行,去同谷,途经青泥岭、鸣水县(今略阳明水坝),写下《泥功山》、《积草岭》记游诗。同年十二月一日自同谷入蓉城,途经兴州,赋诗《飞仙阁》。
贞元十六年至二十一年(800—805),兴州(今略阳)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主持疏导嘉陵江二百余里。柳宗元撰《兴州江运记》,详述其情。
五代十国
乾化元年(911),岐王派刘知俊、李继崇率军进攻蜀地,与蜀军王宗侃、王宗贺、唐道袭、王宗绍战于青泥岭(在今略阳县西北),蜀军大败。兴州刺史王宗浩溺死江中。
北宋
乾德二年(964),北宋大将王全斌克兴州(今略阳),刺史兰思绾退保西县(今勉县)。
太平兴国二年(977)九月,兴州江水溢。
天圣三年(1025),(兴州)原有四个铸钱炉,年铸钱五万三千贯,因运输问题而铸钱份量不足,且所铸钱在川陕交界处通行有余,盐铁官奏请朝廷后裁减一炉。
嘉祐三年(1058),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与集校理田谅,主持新修白水路,刻《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于略阳县白水江镇青岩湾。由北宋文人雷简夫撰书碑文及篆额。
嘉祐七年(1062),兴州知州王震刻《翠峰亭铭》摩崖于略阳县七里店崖上(摩崖现存原处)。
南宋
建炎元年(1127)七月,宋江部将史斌(《水浒》中九纹龙史进之原型),由关中进据兴州称帝。至建炎三年冬(或作二年十一月),进攻汉中不克,引兵复入关中,欲攻长安,被宋泾原兵马都监吴玠袭杀。
建炎四年(1130)九月,经略使张浚五路兵马败于富平,退屯兴州。
绍兴四年(1134),南宋将领吴玠、吴璘在仙人关(时属今略阳)下,保卫南宋疆土,与进犯的十万金兵交战,金兵大败。
绍兴九年(1139)六月,吴玠病卒于仙人关,谥武安。诏命作庙仙人关,号“忠烈祠”。
乾道三年(1167)五月,吴璘病卒兴州。
淳熙八年(1181),邑令王刻《仪制令》石碑于略阳。《仪制令》碑现存灵岩寺。
绍熙二年(1191)七月八日,(略阳)嘉陵江水暴涨,城门、狱牢、官舍塌毁17所,有3490余家房舍冲毁、漂走。
嘉泰元年(1201),吴曦要求派自己回西北主兵抗金。是时,权相韩侂胄遂命吴曦驻军兴州,并封为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路治今略阳县城区)安抚使。从政郎朱不弃上书韩侂胄,力阻吴曦主兵西北,韩侂胄不理。吴曦到兴州不久,先为吴璘建庙,继又修筑江滨池,际山为园,广袤数里。
吴曦坐镇兴州,暗中与金兵往来。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宣抚副使。但吴曦兼任陕西河东招抚使,便先夺了兴州副都统制王大节的甲兵三万;继又摘取程松一千多名卫兵,在金人的诱降下,他一方面收揽人才,将安丙奏调为随军转运使,驻兵河池(今徽县);另一方面钳制将士不要攻敌,给金人造成战机。
开禧二年(1206)十二月,完颜纲派张仔和吴曦在置口密会。吴曦为讨好金人,献出了西和、阶、成、凤州。既而秘密接受金人诏书、金印,受封为蜀王。开禧三年(1207)正月,吴曦在兴州称王,公开投降金人。以原来的治所为行宫,国号“转运”,改兴州为兴德府。吴曦一面遣董镇到成都修宫殿,以便迁居;另一面又将所统十万兵,分属十个统制官,以遏宋兵。
吴曦叛降,西北大震。朝廷惊慌,韩侂胄修书吴曦,许明封王,企图使其反正,但未起作用。吴曦叛后,妄图网罗蜀川名士,为之张目,众人皆拒伪命,弃官而去。后安丙、杨巨源、李好义等数十人多次密议诛杀吴曦。开禧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天亮前,李好义率徒七十余人进入伪宫,矫诏杀吴曦,尽诛其党。众推安丙权领四川宣抚使,杨巨源参赞军事,临时主持西北军政事宜,维持治安,南宋朝廷得知后,诏诛吴曦妻子,吴璘子孙皆受株连,吴玠子孙免之。四月,改兴州为沔州,改顺政县为略阳县。吴曦降金称王历时仅41天。
嘉定十一年(1218)六月十五日,沔州知州李耆寿,在灵岩寺设宴送四川宣抚使董居谊。刻《灵岩叙别记》摩崖,现存灵岩寺。
绍定三年(1230)三月初,沔州(今略阳)知州田克仁,刻宋哲宗皇帝御书赠司马光《精忠粹德》之碑;又于五月十五日重刻《郙阁颂》摩崖于灵岩寺。
端平三年(1236),沔州驻扎兼关外四州安抚、权知沔州节制曹友闻抗元死难。汉中遂入元版图。
元
至正十年(1350),县令李舜臣在略阳城北建学一所。
明
洪武四年(1371),乡、社办学,教化民间。为略阳社学之始。
洪武三十年(1397),农民田九成、王金刚奴等在沔县以白莲教起义。起义军攻破略阳,杀知县吕昌,占据要冲,声势很大。后被明将耿炳文镇压。
正统十三年(1448),略阳大水成灾。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