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略阳县位于陕西西南部,东南与本省勉县、宁强接壤,东北紧靠甘肃省两当,西毗康县、成县,北邻徽县。嘉陵江由北向南,经县城纵贯全境。全县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54公里,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耕地32.8万亩。人口19.38万,平均每平方公里约68人,辖7区1镇,40个乡(镇),260个行政村。
略阳建县于西汉,名沮县。后县名屡易,先后称武兴县、汉曲县、顺政县,宋开禧三年名略阳县至今。1949年12月9日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辖县,1978年9月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辖县。地处汉中地区的西缘。
略阳属秦岭西段南坡山区,东北高,南部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构成三个中山区和三个浅山区。平均海拔1148米,最高峰昏人坪海拔2425米,最低海拔登蹬垭587米,县城海拔660米。主要川坝有西淮坝、黑河坝、仙台坝、三川坝、中川坝、金池院等10多个,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县境内河流纵横,中西部为嘉陵江水系,东部为汉江水系;有一级支流33条。嘉陵江县境内流程86.75公里,集水面积2014.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4.3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1.9万千瓦。本县处于北亚热带北缘温暖带、湿润季风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36天左右。年平均光照1558小时。年降水量860毫米。优越的自然环境,利于动植物生长、繁衍。县境内有林地面积13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8.41%。有314种森林植被,天然林的代表有栎类、桦、华山松等。主要经济树种有桑、漆、青㭎、核桃、油桐、棕榈等,面积29.6万亩,是陕西省核桃、黑木耳、香菇的集中产区之一。杂竹蓄积量41万吨。有草地83.1万亩;300亩以上的草场有10个。中药材有200余种,大宗的有天麻、杜仲、当归、黄连、党参等;以杜仲为冠,有成片杜仲林近4000万株,居全省之首,被国家医药总局列为全国杜仲生产基地县。又是陕西省的蚕茧生产基地之一。山林的野生动物有百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羚羊、金钱豹、苏门羚、斑羚、水獭、猞猁、青鹿、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锦鸡、林麝、大灵猫、大鲵等20余种。黑河猪、乌鸡是国家选定的地方家畜家禽良种。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金、镍、锰、铬、石棉、石灰岩、磷等38种,产地177处。尤以铁矿、金矿、磷矿分布广、储量大。铁矿石分布19乡、64处,总储量24417万吨,品位在25~50%之间。磷矿分布2乡、7处,总储量1362万吨。硫铁矿分布13处,总储量266万吨以上。大理石分布7乡多处,工业储量3亿立方米。
早在七八千年前,略阳境内就有人类定居、劳动生息。1987年文物普查,在中川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发现一处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20米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挖掘出的22件陶片,陶质疏松,陶色不纯,加沙红陶比重较大。遗址中还发现有河卵石打下的石片和刮削石器,说明其时已形成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村落,使用石器从事农耕渔猎,并掌握了制陶工艺。这不仅是略阳悠久历史的见证,而且闪耀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
(二)
略阳自古以自然景观取胜,唐时又是蜀道必经之地,文人墨客荟萃于此,览物述怀,吟诗作赋;摩崖书丹,勒石以记。在由两个天然溶洞自成天趣的灵岩寺内,现保存着历代留下的一百三十多块摩崖碑碣,宋代以前的有25块,所记之事,和史书一一吻合。尤其是刻于东汉建宁五年(172)的《郙阁颂》,是我国珍贵的汉隶八分刻石,被历代书法家、金石学家所推崇,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它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八分书的重要实物资料。横卧在县城西北的青泥岭,为历代诗人所咏叹。李白在《蜀道难》中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诗句,杜甫在《泥公山》中复叹“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艰难。唐代严砺继东汉虞诩疏导嘉陵江后,再次“刊山导江”,疏通嘉陵江二百余里,柳宗元欣然作《兴州江运记》,留下了一面可资借鉴的明镜。明嘉靖年间,李遇春首次编纂《略阳县志》六卷二册,其刻本今藏于宁波天一阁,清代曾三次重修《略阳县志》,还留下了三卷一册无名氏编纂的《略阳县乡土志》。本世纪20年代初,于右任由陇入蜀经略阳滞留,写下了《略阳》、《白水江》等诗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作家、诗人、画家纷至略阳,体验时代的巨变。诗人孙贻荪的诗集《尖兵》中的大部分诗作是略阳哺育的。1956年,国画大师李可染专赴略阳,创作出《略阳》、《雄山秀水略阳城》等作品,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古老的略阳展现出了新姿,1987年北京举办的李可染国画展,大厅正中镶嵌的就是《夕照略阳城》。1987年本县青年职工李汉荣创作的长诗《秦岭,命运的巨雕》发表后,在诗界引起反响。同年,县文化馆干部郝昭庆创作并由略阳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清水衙门糊涂官》,荣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综合银奖和剧本创作二等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