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城位于洛川原面中间地带。城池呈长方形,城东、西、南三面环沟,地势险要。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从旧县镇迁于今址。
原凤栖堡城周长三百五十七丈八尺,建县后,第一位知县苏彦承修,旧基加高培厚。东西南三面二百六十七丈八尺(原北门在今新华书店楼处,坡下为堡内,坡上即堡外),向北拓接,东西两面各长六十丈,北面长九十丈,三面共长二百一十丈。高均二丈五,顶厚一丈三尺。城上垛墙,除四门台顶,每门一阁。城身连炮台两侧凑长四百八十三丈,筑墙四百八十三堵,每堵长八尺,砖砌九层,高三尺,顶厚一尺二寸。城楼四座,每座三间,四面转角,五檩悬出。下起高八尺,上起高七尺,起架五尺,通高二丈。北展城基,置买民田一百五十七亩七分六厘,每亩价银三两,共计用银四百七十三两二钱八分。
嘉庆十年(1806)知县刘毓秀重修北门楼。
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黄大祯重修四门城楼。
光绪二十二年(1890)知县张钧补筑城身及城根缺陷处。
民国11年(1922)驻军营长李耀昌新修四面城壕,深、宽各一丈八尺,并用砖补砌女墙之坍塌处。
民国31年(1942)西城墙坍塌十丈余。县长周景龙集民工6000余人修葺之。三十二年(1943)又培修西城水洞。
1948年4月解放洛川战役中,城墙损坏严重。1955年拓宽街道,扩大建设,部分城墙被拆除,东西城墙,部分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