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渊源久远,集市贸易久已形成。明时已有“皮货第一,粮食第二”的记载。清道光中叶,商业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商贾云集。以皮货、粮食为主进行贸易,特别是粮食交易更为活跃,从清道光元年成立粮食专业商号起至建国前100多年经久不衰。粮食交易涉及西安、开封、郑州、洛阳、山西等地。建国后,1956年,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基本形成。1978年,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实行多成份、多形式、多渠道的发展商品经济,商业更趋繁荣。1989年,国营批发网点51个,零售商业网点1770个,国营商业年销售总额8416万元。分别是1956年、1978年的2.7倍和1.74倍。供销合作商业销售总额为11124.9万元,分别是1951年、1978年的72.7倍和1.67倍。个体商业户占有资金1013.7万元,从业人员为6834人。
教育,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1989年,城乡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全县有小学424所,在校学生60151名,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45所,在校学生21028名。全县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23人,高中文化程度777人,初中文化程度2370人,小学文化程度4250人,文盲和半文盲由建国前的70%下降为25%。
在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方面亦取得了丰硕成果。1980年,有51项获得科技奖,21项获省、地科技成果奖和推广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日益普遍,科普组织和人员不断扩大。1989年,全县已有科普协会20个,会员2390人,各种科技人员6617人。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已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工人俱乐部、剧团、剧院、电影院、体育场、游泳池等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有各类放映单位99个,农村文化站31个,县文化图书楼已投入使用。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已经形成。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达68个,医院床位80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69人。地方病已得到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多年梦寐以求的除氟改水,如愿以偿。位于段家乡育红村北的矿泉水,1987年,经中国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鉴定,其水质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为优质医、饮兼用型矿泉水。日总流量5.6万立方米,水温41℃。其流量之大居我国已发现矿泉水之冠,在世界矿泉水开发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财政,历代人民负担,时轻时重,既有劳役,又有地赋。民国时期,用度繁浩,税种名目时有增加,人民负担沉重。民国十五年(1926),竟预征至二十一年田赋。此外还苛派横索,借故生端。建国后,财政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收入主要靠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不加重人民负担。1949~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中,企业收入占12.36%,工商税占49.4%,农业税占35.94%,其它收入占2.3%。1971年以后,工商税收入逐年增加,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税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工业、商业、交通等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也逐年增加。对扶持地方工农业生产,搞活商品流通,活跃市场起了重要作用。
大荔人民,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明代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代捻军起义首领张宗禹都在这里活动过,清末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曾转战在这里。历次的农民起义教育了人民,武装了人民。在近代革命史中,更是人才辈出,或为热血男儿,前赴后继;或为一代风流,久著名望。为历代人民所称颂。
1927年,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本县成立,从而揭开了本县人民革命斗争史新的一页。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农民协会,建立各种武装组织开展对敌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成功地组织了朝邑“九三”起义和平民起义,为解放大、朝、平三县做出了贡献。
大荔这片热土,自古迄今曾造就了一批爱祖国、爱民族、爱科学的名人贤士,上自宰臣大吏,下至能工巧匠。明代有为官清廉的光禄大夫马自强;不畏权贵,位至南京兵部尚书的韩邦奇;誓不降敌,在囚十年,绝食而死的太仆少卿张春;清代有“救时宰相”之称的军机大臣阎敬铭;有主持正义,坚持护法事业,后抑郁而亡的尚镇圭;民国时期有曾参加辛亥革命,建国后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长、外交学会会长的张奚若。还有建国后被中央、省命名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
大荔人民历来勤劳朴实,富于进取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为本县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48109万元,分别比1952年和1978年增长11.7倍和2.8倍。储蓄存款余额达25572万元,人均366元。职工工资总额达2793.35万元,年平均工资1403元,其中全民职工年平均工资1522.8元,人均国民收入56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1676万元上升到1978年的7674万元,1989年增加到28000万元。农民住房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向钢筋混凝土平房和两层楼房发展。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已普及。50%以上的农家已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少数农民家庭还有摩托车。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由温饱型开始步入宽裕型。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将继续奋斗,为振兴大荔,为国民经济的再翻番,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