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洪武二年(1369)
黄河东西滚动无常,朝、蒲民争耕退河地,诏河东道(兼辖陕西的朝邑、合阳、韩城等县)调处,为秦、晋交涉滩地之始。
景泰二年(1451)
知县申润在朝邑西原下,筑县城,周长四里。
弘治十四年(1501)
十二月十五日朝邑5级大地震,震中源于朝邑城西,有声如雷,震撼大地,房屋倾斜,震裂墙壁,鸡飞犬吠,马蹦牛惊。
正德十四年(1519)
韩邦靖编撰的《朝邑县志》问世。后世誉为陕西八大名志之一。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午夜渭华8级大地震,波及同、朝,烈度9度强。一昼夜余震二十余次,地声如雷,大地陷裂,一时城垣房屋尽圮,大树扑地,忽起忽倒;洛、渭可涉,井、泉俱竭,朝邑东滩地喷水丈余,为本省地震史上所罕见。
隆庆四年(1570)
黄河泛滥,水高数丈,淹死极众,浮尸盈野,生者攀树而栖,数日不得食。洪退后,河道由大庆关东五、六里,改道西移二十余里。
万历十四年(1586)
二月十二日夜,狂风自北起,摧毁房屋,根拔大树。
万历三十年(1602)
闰六月下旬,大雨如注数日,至七月三日尤甚,黄河大涨,坏运粮官船二十三艘,溺亡甚众,损米八千三百六十石。
万历四十七年(1619)
大饥,十岁孩童换粟一斗。
天启五年(1625)
马朴编撰的《同州志》问世。
崇祯十六年(1643)
李自成由西安领兵入同州。提出:“平买平卖,一民不杀”。令将街巷所有牌坊拆除,以挞富豪。唯对马自强牌坊和匾额保留,以表崇敬。
崇祯十七年(1644)
李自成率军东渡黄河,进攻燕京。
大旱,市绝粜,树皮食尽。
清
康熙三十一年(1692)
春,大旱,狂风数十日,麦苗尽枯,疫病大发,人死十之六七。
康熙三十七年(1698)
黄河大涨,崩没严王村等20余堡,积尸遍野。
康熙四十六年(1707)
同州知州俞卿重修“钟楼”(位今县政府大门口),高十余丈,宽九丈,后改名“望岳楼”,专役按时击钟,声闻全城。
雍正九年(1731)
朝邑创建西河书院。
雍正十三年(1735)
升同州为府,统制十城。附郭设大荔县。
乾隆五年(1740)
在大荔县署东,增修“常平仓”。
乾隆二十五年(1760)
同州知府李星耀,大荔知县王勋创建丰登书院(在今县人民剧院)。
乾隆三十四年(1769)
朝邑知县杨衍嗣,捐资创建华原书院(今朝邑南寨子)。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1774~1780)
同州梆子著名艺人魏长生先后三次入北京献艺,名震京都。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初,黄河大涨,水从朝邑城上过,溺死无数。
道光十六年(1836)
秋苗长至二三寸,蝗虫大作,农民持竿捕打,愈打愈多,飞则蔽天,落则满地,所到之田,禾苗殆尽。
道光二十年(1840)
武生王丕谋等人,在文殊阁旧址建成“文殊塔”,高四层。
道光二十三年(1843)
知县熊兆麟创建冯翊书院(在今大荔中学)。
道光三十年(1850)
知县熊兆麟,编撰的《大荔县志》问世。
咸丰三年(1853)
正月二十日,下土雨,从早到晚,天色昏暗,日无光。
同治元年(1862)
华县、渭南回民起义。四月二十五日,大荔县王阁村回民响应,二十六日,知府朱元庆,知县杨玉章,聚集洛河两岸群众,战于二郎庙,死近千人,后回军占羌白镇。
五月二十七日,回民军进入县城东北的高城、龙门村等一带地区。
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将多隆阿领兵到大荔,回民军在城北黄家庄、黄家营、长城村一带,被三面包围,遂大败。
同治二年(1863)
二月,清军攻下羌白,连克王阁村。激战月余,回军撤至渭南孝义镇一带。
同治六年(1867)
三月二十三日,捻回联军又入大荔境。县城周围三、四十里以内村落,皆为捻回联军占领。四月初被清军刘松山、郭宝昌部战败西移。
同治七年(1868)
四月二十四日下冰雹,平地积寸许,大如核桃,麦苗被伤。
光绪元年(1875)
大荔县扩修社仓,创办义仓。全县共储小麦6744石。各乡村分储小麦1500石。
光绪三年(1877)
大旱,麦豆亩仅收数升,秋无苗,麦未种,粮价奇贵。
八月,大荔设保赈局,开放义仓,以救饥荒。
九月,大荔开粥厂,散棉衣,掩埋尸体。
十一月,天极冷,饥民多冻死。
光绪四年(1878)
复大旱,又大疫,人相食,死大半,城东掘有万人坑,大、朝两县人口由41万多人,减到19.2万人。大荔县设茶厂五所,煮药施供行人饮用。
光绪五年(1879)
知县周铭旂续修的《大荔县志》付梓。
光绪七年(1881)
十二月二十四日,大风雪,霎时沟壑皆满,车行不及避,埋没雪中,家家门口被雪堵塞,人不得出。
光绪十一年(1885)
朝邑丰图义仓建成(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始建于光绪八年),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
光绪十五年(1889)
喉症大发,伤人无算,甚至有全家病死者。
光绪十八年(1892)
九月十四日,大雪,积雪尺许,冬季极冷,河、池、渠水结坚冰,车马经过,如行平路。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大饥,夏、秋不雨,麦歉产,秋无收,县开义仓放赈,按口散粮,并设粥厂。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考试改制,废科举,倡新学,大荔丰登书院改为丰登中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大荔县始设水利局,修坊舍镇渠。
光绪三十年(1904)
七月二十九日,朝邑设邮寄代办所(地址西大街)。八月二日,大荔设同州府邮局(地址李家巷)。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大荔县试改学署为劝学公所。
大荔县绅赵松泉祖母,捐巨款重修毁于火灾的文庙大成殿。清帝诰封“一品夫人”,并在东大街东口路北,树立石牌坊,上刻“圣旨”和“深明大义”四字,以彰其功。
大荔县商务会成立。
光绪三十二年(1906)
秋,淫雨五十余日,黄、洛、渭水大涨,沙苑遍地汪洋,禾苗尽被淹没。
光绪三十三年(1907)
朝邑县进行人口清查,计有21773户,94972人。其中男45821人,女49151人。
宣统二年(1910)
大荔县设立农业学堂(地址今县电力局)。
宣统三年(1911)
九月二十二日晚,新军排长邢林盛和徐少南、高致堂等人联合当地学生、群众,在朝邑起义,逮捕县令李焕墀,朝邑光复。
十月初,新军什长蒙平发和白天赦入城举义,大荔光复。
中华民国
元年(1912)
朝邑县创办女子小学。
朝邑县设立乙种农业学堂。
二年(1913)
废同州府制,改府衙为县署,改知县为知事。
大荔尚镇圭、曹国瑞、郭文俊当选为中华民国众议会议员。
朝邑王仙屏当选为陕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大荔县始设电报局(地址亦陋西巷)。
三年(1914)
大荔县城东街设立女子小学(今县文化馆)。
在同州实业中学堂(府贡院)旧址,设立陕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县人民武装部)。
四年(1915)
大荔县农会成立。
大荔县开始征收烟、酒公卖税。
七年(1918)
六月,陕西督军刘振华的陈树藩部集中兵力,围困驻在羌白镇的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郭被围困57天,最后于七月下旬一日夜率部突围。
七月,大雨如注四昼夜,洛水涨至城南崖下村。
八年(1919)
黄河于大庆关北决口,分成东、西两河。遍地汪洋,淹没农田数百余顷。
九年(1920)
十一月初七日亥时,宁夏海源大地震,震级8.5级,波及本县,如疾风,如迅雷,房屋颠簸,井、池沸腾,人、畜有伤亡。
十年(1921)
陕西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成立(地址今县人民武装部)。
十二年(1923)
吴尊三等人,集资创办大荔织袜传习工厂(厂址在亦陋巷)。
十三年(1924)
四月,镇嵩军第四旅旅长麻振武部八九千人进驻大荔。
朝邑县设立孤儿院。
十四年(1925)
二月十九日,朝邑县乌牛、安仁两地农民,不堪苛税赋重,聚集数百人,各持农具,赴县“缴农”。
五月,麦收时,大暴雨,麦车被吹如转蓬,大树倒,屋瓦乱飞,继以冰雹,麦、豆损失惨重。
共产党员李志谦等一些进步人士,先后在《西安评论》、《国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朝邑通讯》、《大荔人民之苦状》等文章,揭露军阀、贪官污吏罪行。
大荔县在农村始设高等小学。
大荔县设立孤儿院。
十五年(1926)
八月间,麻振武横征暴敛,强迫农民预交后三年粮赋,农民苦不堪言,在叶雨田率领下,城周围六千多群众,围城“缴农”,要求减轻农民负担。
十月,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派人来县劝麻起义,麻拒绝,冯玉祥于同年十一月即派刘汝明、耿端方部围攻大荔,麻守城顽抗,久围不克。直至次年七月二十九日联军张维玺部,以棺木装炸药轰开北城墙二十七丈,城始克,麻死于突围乱马军中。
冬,中共党员李志谦(化名纪朝纲),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形势下,受党组织派遣回朝邑,以筹备国民党朝邑县党部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
十六年(1927)
朝邑各地相继成立农民协会组织。
四月,国民党筹备成立朝邑县党部。
改县署为县政府,改知事为县长。
五月,朱晦生主持,在朝邑城内,召开了“追悼李大钊大会”声讨北洋军阀杀害李大钊的滔天罪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