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洛南沙苑
县南洛、渭之间,东西狭长的沙丘地带,古称“沙苑”,至今沿用。囿、苑之设,始于秦、汉,沙苑一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详于唐代李林甫《元和郡县志》。据载:“沙苑,一名沙阜,在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周太祖为相国,与高欢战于沙苑,大破之。以其处宜牧,置沙苑监。”
沙苑是在原始深湖区形成的风积沙地,属渭、洛一级阶地,因其地貌特殊,列为洛南沙苑。东起赵渡,西至渭南孝义,走向东北偏东,东西长约38~40公里。地形类似蚕状,腹部略向北弯,横卧于渭、洛之间。南北均宽约11.5公里,首尾略窄,腹地较宽。分布在沙底、西寨、官池、石槽、八鱼、下寨、张家、苏村等乡(镇)。土地面积458.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8%。海拔约340~350米。沙丘最高海拔355~360米,洼地最低海拔335~340米。
沙地内陆发育着高低起伏形态各异的凸、洼、仄、平特殊地貌。高凸的叫沙阜,低洼的叫沙洼,陡峭的叫沙坡,平坦的叫沙板,淀水的叫沙池,潮碱的叫沙卤,青草丛生的叫沙滩,黄沙一片的叫沙漠。东部多沙阜、沙坡,西部多沙洼、沙滩。沙阜的迎风坡多向东南,沙坡平缓,背风坡则多向西北,沙丘陡峭,高达8~10米,最高可达15米以上。
沙苑划分为耕种风沙区,固定、半固定和流动风沙区。耕种风沙区多集中在村庄附近,是沙苑的农业区,约占沙苑面积的42.47%。固定风沙区主要分布在官池林场地段,多为林业所利用,约占沙苑的34.2%。半固定风沙区,分布于东部兴旺、三园和西部伍家、草滩地段。近年来,大部沙坡已经推平,垦为耕地,约占沙苑的22.74%。流动风沙区多分布在北部沙阜、沙漠地段,随风移动,草木不生,难以利用,约占沙苑的0.57%。流动性风沙,面积虽小,危害很大,大风季节,黄沙漫天,埋没耕田,毁伤禾稼,年长日久则逐渐侵入非沙地区。1936年至今50年来,沙苑两侧(主要为西北边缘)的流沙扩展约0.3~0.5公里。
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沙苑人民积极防风治沙,开拓沙苑,使沙苑成为初具规模的井灌农业区和防风林业区,成为大荔盛产花生、红枣、黄花菜的经济作物基地。
第四节 黄河滩地
黄河滩地位于黄河老崖以东,老崖走向南北偏西南。北起金水沟,西南经华原、南干、步昌、堤浒,折向东南老朝邑城南,南北长约24公里,海拔高程南低北高约350~450米,垂直高差,北段约50~90米,南段为20~40米,沿崖有50条沟壑陡坡,1公里以上的支沟4条,沟深20~90米,沟宽一般50~70米,最宽90~110米。西沿老崖与洛河,东至黄河,北自合阳县界,南到渭河,构成黄河滩地的天然境界。南北长约38~40公里,东西宽度不一,南滩10~12公里,北滩8~10公里,腹地堤浒以东宽达17公里。包括华原、鲁安、平民、雨林、赵渡乡以及军垦、农场滩地(含黄、渭、洛水域面积),土地面积约416.9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3.5%。
黄河滩地广阔、低下而平坦,为境内最低地域,多是高低河漫滩地,一级阶地仅见于华原崖下和朝邑老滩。地势轮廓显示:北滩高于南滩,内湾低于外湾,腹地朝邑东滩低落,向南倒坡抬升。海拔多在335~340米,华原阶地最高400米,黄、渭河湾最低330米。北自下辛庄靠近老崖,南至堤浒东滩,有一条积水槽,为黄河隆庆故道。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均宽不到1公里。涝时涨宽,旱时缩窄。积水槽底高程在海拔330米以下,低于黄河常水位,形成常年积水,无法种植。华原崖下的裕西至北干,长约10公里,宽1~2公里,有一带形地层分布。朝邑崖下的连家庄至赵渡另有一条长约12公里的老滩分布。由于地势较高,耕作期长,已发育成为一级阶地。此外,大部土地均属高、低河漫滩地。低处仅高于水面1~2米,海拔330米左右,尚未摆脱洪水威胁。
河滩地下,以全新统粉砂为主,兼有砂质粘土地层。地表为现代河流堆积的淤沙土,结构疏松,土壤瘠薄。建国后,修筑防洪堤坝,使土地、村庄免遭洪水淹没。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