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因受土壤、岩性影响,含有相当数量的硫态氮而形成瀵水(肥水),且受地层断裂活动而自溢为泉。
一、瀵水
在地下水中广泛分布,蕴藏量大,含氮量高。全县33个乡(镇),蕴藏面积约140000亩。洛灌区86140亩,分布于城关、埝桥、许庄、安仁等地。沙苑区29106亩,分布于沙底、石槽等非沙区。羌白灌区22380亩,分布于羌东、寺前、焦家、太丰等地。台原区1460亩,主要分布于高明等地。共有肥水井2210眼。其中:含氮量15~30毫克/升的一级肥水井913眼,占井总数的41.3%;含氮量31~50毫克/升的二级肥水井530眼,占24%;含氮量51~100毫克/升的三级肥水井471眼,占21.3%;含氮量100毫克/升以上的四级肥水井293眼,占13.4%。四级肥水40吨,相当40斤以上硫氨,宜掺淡水灌溉。
肥水分布规律,多集中在老城镇、老村庄周围。城关、朝邑、羌白、安仁等地为肥水最集中区。肥水分布与地势走向,地下水流向趋于一致。洛灌区分布在村、镇东南。沙底、石槽、羌白等地多分布在村北。
二、泉水
主要分布在台原南麓和段家北沟。太奇泉、蔡庄泉、相底泉、双泉、西庄泉,古名南五泉。西渠头、坡底、李家庄、东汉村、义井、西汉、新庄、冯村、平王寨等沟坡,均有泉水出露,素有九泉山之称。段家塬北的北党、坊里河、卿避、似仙渠等斜坡,明清时曾多处有泉,且有相当流量,后渐湮没。1985年又于段家育红发现矿泉。
段家矿泉,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的育红村北洛河湾,地处深大断裂带部位,含水层底部为奥陶系石灰岩裂隙最为发育地段。水源总补给量为34.6万吨/日。为深井自喷温泉,水温高达41℃。经国家级技术鉴定,属优质医、饮兼优天然矿泉水。
金水泉,位于金水沟内,因有五股泉水合流,古名洽水。“东汉永丰年间,洽水绝后复流,人宝之,呼金水”,沿用至今。古时泉水流量较大,可以灌溉农田。以后演变为季节性泉水,旱则有时断流,涝则洪水为害。常水流量0.3公升/秒。水宽2~3米,境内流长8~10公里。流域面积3.2公里。沿水建有抽水站3处。
太奇泉,距县城东北28公里。因近北太奇,故名太奇泉。明代经常流水,今仍为细流。
蔡庄泉,距县城东北约25.5公里,明嘉靖年间,泉因蔡庄沟得名。
苦泉,位于县城东北约20公里的双泉村西,因水味苦故名苦泉。其侧又有一泉,故亦称双泉。又名西河泉。历史上流量较大,曾灌溉农田数百亩。今仍经常流水,最大流量5.5公升/秒。
西庄泉,距县城东北约17.5公里,因处西庄水沟得名。
坡底泉,在县北约15公里处,因临坡底村得名。明清时曾引泉水灌田。现已被红旗水库蓄水淹没。
冯村泉,位于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的万佛寺沟,因临近冯村得名。明时曾引泉水灌田,后渐湮涸。
九龙泉,距县城南约7公里。据《寰宇记》载:“泉有九穴,同流一注,因名九龙,其流钟而为池,名九龙池。广袤五顷”。后年久渐涸。
苏村泉,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因泉处苏村得名。明嘉靖中曾引水灌田,年久渐涸。
北庄泉,距县城西南约30公里,因泉发源北庄得名。早年,修渠引水“流经北胡村、下沙洼、苏村等处。灌田200余亩”。今已湮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