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古发掘和地层沉积物以及古生物考察,距今约20万年前,北部台原为古濒水林区。至10万年前,许庄阶地出露地表,草木丛生。1万年前,洛南阶地和沙地,已基本脱离水浸。境内气候温暖,土壤湿润,自然植被覆盖率高。西周、秦、汉时期,仍“渭川千亩竹”。隋、唐时期,沙苑“丰草青青冬不死”。渭水之滨,杨柳成林,芦苇丛生。洛河沿岸,桃李纷然,名胜一时。自然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植物以阔叶林为主,草木植物主要为禾木科、莎草科、蒿属科、旋花科、菊科和黎科等。长期来,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樵采、放牧、垦耕和引进,自然植被逐渐缩小,栽培植被大量增加。今县内植被度为50.6%,其中农作物植被度达42.2%,林草植被度占8.4%。植被分布为:自然植被主要在沟坡、河滩和沙苑草地,而栽培植被则广泛覆盖在整个农田、林带和城镇村庄周围。
第一节 自然植被
滩、原植被 主要分布在黄、渭河滩,台原和洛灌区。野生植物约有120多种,常见的有:灰条(又名灰藋,入药)、苦苣、甜苣(可作菜)、苍耳(俗名赖皮毛,子入药)、马蔺(也叫马莲,花、子入药,茎皮可制绳)、蒲草(蒲黄、蒲根入药)、刺芥、蒲公英(又名荆罡,全草入药)、大蓟、小蓟(均可入药)、茼麻(又名荔实,根入药、皮制绳)、野大黄(可作菜)、青蒿(全草入药)、黄花蒿(又名臭蒿,全草入药,也可提取芳香油)、角蒿(入药)、廪蒿(又名抱娘蒿,入药)、米蒿(又名王不留行,子入药)、茵陈蒿(茎、叶入药)、艾蒿(茎叶作调香原料,入药)、地芙草(俗名扫帚菜,子入药)、胡麻(又名洋金花、曼陀罗,入药)、罗布麻(入药)、马齿苋(叶可作菜,全草入药)、醉仙花、壶瓶草、稗草、旋复花(又名金沸草,入药)、益母草(又名猪麻、野天麻、茺蔚子,入药)、野菊花(又名苦薏,入药)、野谷苗(又名谷精草,入药)、白茅草(根、茎可制糖、酿酒,入药)、菅茅草(根、花入药)、薄荷草(茎、叶提取薄荷油)、水红花、辣蓼(入药)、龙葵(入药)、蓑草(可制蓑衣)、老鹳草、马鞭草(入药)、透骨草(入药)、地丁(入药)、节节草(入药)、三菱草(根入药)、荠荠菜、酸溜溜、洋红眼、紫苜蓿(牧马、绿肥)等。在旱原沟坡及三边草地,常见的还有:麻黄(入药)、枸杞(根入药)、酸枣(仁入药)、远志(入药)、防风(入药)、茜草(又名血见愁,入药)、土黄芪(又名烧饼蔓,入药)、车前草(俗名猪耳朵,子入药)、风车前(又名夏至草,入药)、虎尾草、画眉草、牛筋草、扁蓄(入药)、蒺藜蔓、壮筋花、抓地龙、咪咪猫、小茅草、甘遂(又名猫儿眼,入药)、狼尾草、羊角蔓、马连草、节须草、牛奶奶、胜西林草(新发现的,可制消炎药剂)、夏枯草(入药)、秃疮花、迎春花、野芝麻、葶苈子、蛇床子、水红花、鹅不食草、列当草等。
沙地植被 主要分布于沙苑地区。常见的有:白蒺藜(又名同蒺藜、沙苑子,名贵药材)、茅根草、菅叶草、沙草、沙蒿(又名筋面子)、沙条(可作菜)、沙葱、沙蒜(又名沙薤白、小蒜,入药)、茼花、苦子蔓、兔丝草(入药)、茵陈草(入药)、白茅草、山豆花、黄蒿、棉蓬等。
碱地植被 主要分布在灌区、河滩盐碱洼地周围,多为盐蓬、盐蒿、柽柳(又名西河柳、观音柳)、小芦草等。
沼泽植被 多分布于蓄水池塘和水洼地。有芦苇、荻芋、蒲草、野荷花、水草、浮萍草、小白酒草、苦荬菜、苦参、水蚀、野萝卜、刺蓬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