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街道,最早见于明天启五年(1625)马朴的《同州志》“集市在城四街与西关”。
清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统制十城”,又增设大荔县治,县署稍偏于城内东南(今中共大荔县委)街道有所扩展。原正北街,因在府衙门前而更名府门前街;出府门东向叫东库道;西向叫西库道;原正南街,因悉属粮商粟店而更名粮食集街;粮食集街往南到今县幼儿园北口叫学门前街;正西街,仍沿原名;原正东街向东延伸至汉官祠(今县人民医院十字,祠已没)前叫东街;另开辟一条南北走向的新开街;自大十字至县十字叫新开南街;至营十字一段叫新开北街;营十字向北至奖善巷口,叫槐树店街;奖善巷口北向至迎祥闾口,叫贡院山间,皆为市廛,市贾辐辏,熙熙攘攘。
民国十六年(1927)为纪念孙中山逝世,把正东街改名为中山街。从中山街十字向东到汉官祠前仍为东街。民国二十一年(1932),司令部(古为县衙,今中共大荔县委)门前东西走向街道,东至府城隍庙西墙称司令部东街,向西至学门前(今县幼儿园门口)一段称司令部西街。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于大荔农业连年丰收,市场日趋活跃,街道狭窄,人流拥挤的状态日显突出,县长聂雨润筹组大荔县市政建设委员会,负责拓宽路面,修饰商店门面。先西街、后中山街,再新开南北二街、学门前街,路面宽约8米,迄今仍多维持原貌。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城建设出现了勃勃生机。1974年,动员崔家巷全部居民迁往排碱渠东沿,拓宽东大街东段并向东延伸到县电机厂,成为一条宽敞笔直、商业网点密集的新街市。1978年以来,相继开辟了东环城路和北环城路(由老东关县物资局北向至城东北角又西绕城至土产公司),1987年又拓宽改造了西环城路与南环城路,其中西环城路已形成新的商业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