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邑镇
原朝邑县城,位于大荔县城正东15.25公里处,东滨黄河,南近洛水,西偎华原,地势西高东低,北原南沙。
朝邑县城即临晋古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临晋设南五泉县,西魏大统六年(540)改南五泉县为朝邑县,遂为朝邑县城。唐乾元三年(760),朝邑县改名河西县,县治移往盐坊。大历五年(770),河西县又分设朝邑县,从此代代沿之,迄未更变。
朝邑古城,先建原上,后迁原下,然无城。明景泰二年(1451),知县申润始筑,成化三年(1467)竣工。城墙周长四里(旧制180丈为1里),高一丈五尺;护城壕深、宽各一丈,俟后,时有修葺。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戊寅年(1698)秋,因淫雨坡水大发,冲崩西、南、北三面城墙。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县王兆鳌再修。有城门五:东日临河、西北日金汤、西日镇羌、南日望岳、北日迎恩。东、北、南三个城门洞边沿留有用木板堵门洞的凹槽,以防黄河上涨时洪水流入城内。附:明代原朝邑县城图。
城有东西南北四关。清时,河槽西移,每当秋淫黄河暴涨,常漫至东、北、南三城门,有时涌入城内,因此除西关较繁华外,其他三关既无店铺,也极少人家住户。民国时期,朝邑县城成为渭北韩、合、澄诸县通往陇海铁路的必由之路,也是粮、棉、花生、皮货等物资的集散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拓宽了城西南北大街(过境公路)。建国后,随着生产力大解放,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至搬迁时,街市已向西发展到崖下,北门外也发展为骡马牲畜市场。
城内重要建筑:
文庙 在南门内偏东处。大殿5间,东西庑各13间,戟门3间,棂星门3间,并有泮池等。建筑为砖木结构,拱斗翘角,造型庄严雄伟。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建为朝邑中学校址。后校随城迁。
城隍庙 在西门内,座北向南。门前有木牌坊一座,设计组合奇巧,堪称绝活。1957年移民时,拆除保护,原料件件编号,保存于朝邑文化站内。
朝邑县城,1958年大、朝合并前,向为县治所在,并县后始改为镇,县城遂废。1959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方迁现址,为镇政府所在地。1983年经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建制镇。
现朝邑镇位于大荔县城正东14.8公里处,实际路程15.6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4°47′,东经110°07′。镇区占地757.5亩。其中:工业用地118.5亩,仓库用地82.5亩,对外交通用地54亩,住宅用地22.5亩,公共建筑用地208.5亩,公共绿化用地9亩,道路广场用地60亩,公共建筑面积7321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17652平方米。
大朝公路穿镇而过,东到103军垦农场以及平民、赵渡等乡,西通县城。南北土路,北通两宜、南抵沙南各乡,交通方便。是大荔东部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影响范围涉及伯士、沙底、步昌、赵渡、平民、雨林等乡和库区农场。
迁镇之初,限于当时条件,街道建成“丁”字形。南北街为一横,街道狭窄,店铺稀少,路面铺有碎砖煤渣。西街是一竖,为镇中心街道,宽10米,长400米,沥青路面。沿街建筑,皆砖木结构,唯形式稍嫌单一。1985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打通了“丁”字,成“十”字形,开辟了一条东街。饮食服务业、个体商业户鳞次栉比。贸易街延伸300多米,商业网点密集。西街供销社商业楼、农行信用社的营业楼相继落成。南北两街也较昔日繁华兴旺。1987年镇政府集资百万元,整修路面,安装路灯,栽植行道树,俨然一座新兴集镇,每逢农历旬之二、八日为集。上市人数,一般约万人左右,高峰时可达两万人次。主要成交农副产品、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和家用电器等。年贸易额600万元上下,年缴工商税款25万元。
镇内的事企业单位有:朝邑中学、农械厂、纤维板厂、供销社、农行营业所、信用社、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地段医院、邮电所、新华书店、朝邑法庭等。
镇办村办联办企业有砖厂、纤维板厂、黄板纸厂、瓦楞原纸厂、建筑队等103个;个体工商业户229户,从业人员共1679人,年产值1000万元。
安仁镇
安仁镇位于县城东北13.5公里处,实际路程22公里,地处辖区东部,是镇政府所在地,为县城东北经济贸易、文化及科技中心。其商业贸易市场的服务半径为4.5公里。影响范围涉及步昌、双泉、伯士和扈家等乡。
相传,隋代义宁年间(617~618),由山西迁来几十户人家,始建村庄。为共同安居,遵守仁义,遂取“安仁”为村名。唐德宗兴元元年(784),白马将军户锷葬埋于此,遂又改村名为“白冢”。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希祖修筑城堡,取名“白冢镇”,并设都仁乡安仁里治。清咸丰(1851~1861)时,始改名“安仁镇”,后设安仁局。民国时期(1912~1948)设安仁乡。建国初,朝邑县设安仁区。1958年成立安仁人民公社(初名飞跃公社)。1983年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建制镇,仍名“安仁镇”。
镇区面积6280.9亩。其中:住宅占地3036亩,生产建筑870亩,公共建筑681.4亩,道路绿化1493.5亩。镇区内有三个村民委员会,常住人口5733人,其中农业人口5054人。
镇区呈长方形,街道呈十字形。大街5条,总长2620米,平均宽11米。环城路总长3600米,平均宽8米。街道弯曲不直,路面凹凸不平。雨天积水,晴天扬尘。没有排水设施,车辆行驶极感不便。1986年,县交通局与镇政府联合集资,拆迁部分沿街民房,拓宽取直东西两街,铺设黑色路面。通往许庄的公路也已铺垫成黑色路面。沿街建筑90%为砖木结构,混合结构仅占10%。
驻镇的县属单位有:电机厂、棉绒厂、粮站、食品站、供销社、信用社、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邮电所、物资局门市部、农行营业所等13个单位。
镇办企业有:综合厂、水暖器材厂、塑料机械厂、化工厂、冶炼厂、铝制品厂、五金厂、制砖厂、贸易货栈、毛刷厂、食品加工厂、农业科技站等12个单位。
村办企业有:制镜厂、照相馆、皮革厂、制砖厂、印刷厂、修理部等25家。
文教卫生单位:县职业中学、镇办中学、地段医院、村办医疗站3所、剧院、放映站、文化站等。
敬老院1所,创建于1958年,属镇办、村组供养的集体福利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2人,现住供养老人13名。先后共供养过孤老48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