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药材,唐时有同蒺藜、生地、山药、白芷、麻黄、茵陈、柴胡、荆芥、蒲公英、白蒺藜等(见唐本草),明清时,增有香附、车前、细辛、黄芪、甘遂、远志等。民国时期随着医药业的发展,具有药用价值的药物资源不断增多,特别是建国后国家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本县可提供利用的中药材资源除上述列举外,计有薄荷、桑叶、芦根、茅根、杏仁、桃仁、地骨皮、麦芽、青蒿、苍耳子、葱白、菊花、天花粉、瓜蒌仁、莲籽、莲籽芯、莲房、莲须、败浆草、薏谷、南瓜子、桑椹子、补骨脂、益母草、小香、花椒、冬瓜皮、冬瓜仁、地肤子、马齿苋、绿豆、酸枣仁、柏子仁、大蓟、小蓟、女贞子、莆黄、白术、香附子、小麦、玉米须、红花、罗布麻、薤白、水飞蓟、侧柏叶等。
本县闻名遐迩的特产药材是同蒺藜(又名沙苑子,因产于沙苑得名)。沙苑旧属“同州”,故名同蒺藜,为唐宋贡品,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抗衰老的功能(见《本草纲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60年开始建立药材生产基地,种植药材户达324户。1985年普查时,全县药材生产已达100多种,其中种植的有17种,其分布地区如下:
生地,西寨一带。 板蓝根,埝桥一带。
白芷,西寨一带。 伊贝,阿寿一带。
山药,沙底、西寨。 白术,阿寿一带。
荆芥,西寨、羌白。 丹参,埝桥一带。
菊花,埝桥一带。 除虫菊,八鱼、沙底、官池一带。
薏谷,埝桥一带。 苍耳子,羌白、下寨一带。
补骨脂,朝邑一带。 车前子,西寨一带。
黄芪,埝桥一带。 薄荷,西寨一带。
瓜蒌,埝桥一带。
药材收购 1978年收购总量1355771市斤,收购金额110万元,荣膺省收购跨入100万市斤县之一。1980年收购59.4万市斤,金额87万元。1985年收购20.3万市斤,金额54万元。1987年至1989年随着市场开放搞活,县药材公司在药材生产收购中采取保护价,订合同和产前产后服务等措施,使喜种药材的农民,坚持连年种植,其品种有同蒺藜、生地、白芷、板蓝根等10余种,1987年种植2410亩,收购3966公担,收购金额65.6万元;1988年种植3433亩收购4761公担,收购金额187.5万元;1989年种植下降为814亩,收购2668公担,收购金额130.6万元。
在收购中,本县对拳头野生品种,如罗布麻、麻黄、芦根、地骨皮、薤白等,给以全面收购,其收购数量与价值:1986年为51825公斤,155000元;1987年为74560公斤,176700元;1988年为343150公斤,1066000元;1989年为138500公斤,575560元。同时,收购时给以最低保护价格,并提供籽种和技术指导,以维护合同尊严和药农利益。
附:民国时期中药堂店
民国时期,大、朝、平三县私立中药房(堂店),据走访所知,其字号大荔有万盛永(南街)、集生堂(东街)、永济兴(东街)、万兴堂、福懋生、宏盛利(址不详)、万寿堂、天兴成、永庆诚、忠厚成、仁德堂(均在西街)、春林堂、鑫林堂、春发堂(均在司令部街)、复兴茂(新开街)、怀济堂、德济合、永生堂(均在南大街)、凤鸣堂、协合永(粮食集街)、福兴德(西大街)、复盛永、广济生、明德堂(地址不详)等24家。
朝邑有永济堂(在县城西街西门口,系明代末年西寨村李永清开设,朝邑兴建水库时停业)、济顺堂(东街)、宏济生、天德堂(南街)、永济生(西街)、同济兴(北街)等6家。
平民有集生永、祝兴远(东街)、太和堂(南街)、清和堂(西街)等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