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1640)
六月关中大饥荒,草木俱尽,人相食。
崇祯十七年(1644)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纪元“永昌”。任耿日霁为富平县令。
清朝时期
世祖顺治二年(1645)
吴三桂兵入陕,与明总兵王永强战于县境流曲川,激战两天,永强败走,官军死伤以万计。 顺治五年(1648) 四月一日地震,三日后再震。 顺治十一年(1654) 七月二十一日地震。 圣祖康熙元年(1662) 全县清查、丈量土地。按金、银、铜、锡、铁五等分类,最上乘为金地。全县共有耕地1271277顷,核定产量6003689石,额征银8099525两。
康熙三十一年(1692)
县境大饥荒,瘟疫流行。
康熙五十二年(1713)
修建老虎桥(今赵老峪乡蒋沟口)。
高宗乾隆三年(1738)
知县乔履信于县城东南约一里处建南湖书院。后毁于兵火。
乾隆十二年(1747)
丞署移驻美原镇。
乾隆十七年(1752)
知县李世垣在流曲善凝寺建通川书院,在西魏村旧寺建西魏书院,在曹村旧寺建锦屏书院,在红雁村故寺建金粟书院,在张桥大安寺建东壁书院。
仁宗嘉庆五年(1800)
秋季庄稼因旱灾减产五成,缺粮户达13765家,54539人。
嘉庆二十年(1815)
九月二十日地震。
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
全境大饥荒。
道光二十五年(1845)
三月十五日,雨雹袭击县境,禾苗大面积伤毁。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大旱,县境赤地无禾。
道光二十七年(1847)
颗粒无收,全县大灾荒。卖儿、弃婴到处可见。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六月奇寒,出现冰冻。
道光三十年(1850)
强梁原(县治以南,石川河畔)改名善良原。
文宗咸丰十年(1860)
陕西大量种植鸦片,致使烟苗广植,无地不有,处处繁衍,人人癖嗜。
穆宗同治元年(1862)
六月三十、七月初一,回民起义军数千人攻打县城。
七月初九日午后,回民起义军由蒲城桥陵直入美原,与地方守军激战二日,相互死伤众多。
八月三十日至闰八月初一,回民起义军两支,分别由东南及南乡入境。
闰八月初八夜,雷雨狂风挟冰雹突袭达两小时。北山各峪山洪爆发,石川河水猛涨,城郭玉带渠水直漫城脚,峪口、滩面岸上庄稼淹没,逃居北山穴洞、坡、崖的难民,多被大水淹死。
闰八月十三日夜,风雨大作,考院西廊倾倒,避难的300余人被塌,其中117人受伤,170余人死亡。
当年闹饥荒,斗粮贵至5000文。县衙竟不恤民命,增捐加税。县令孙毓林以军需繁浩为由,令每石土粮出钱百文,年集钱4000贯以上;又令石川、温泉河域每斤大麻抽钱十文,以养兵勇。
同治二年(1863)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及翌年正月初一、初二,回民起义军先后于淡村至西上官村,北里村至秦家一带激战。
正月初四日,回民起义军马步军数百人围攻东上官村。富平团练、在籍户部外郎郭 濬等率练勇300余名,于黎明时驰奔该地与义军厮杀,起义军阵亡400余人。
正月初八日,回民起义军经金城、杜村、谢村,初九日至十一日又经庄里、绫李沟、岔口等地,十二日再至县城。
同治六年(1867)
四至八月间,西捻军与回民起义军汇师入境。
同治七年(1868)
江汇川任知县,湖山书院(今莲湖小学前身)建成。
同治十三年(1874)
陕甘总督左宗棠刊印《种棉十要》、《棉书》,发行陕、甘各处,并“设局教学纺织”。此后,关中普遍种棉,富平是种棉最多的县份之一。
德宗光绪二年(1876)
县令周曜东设留古镇义学,以该镇房租为义学资金。
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
连续三年干旱,六料不收,青壮四处逃亡,老弱饿死遍野,“人自相食、户绝什七” ;且鼠害严重,豺狼猖獗。四月,查明全县极贫30393户,计104286人。美原、流曲灾害尤重。县设赈局十余处,并设“乐善局”掩埋尸体。知县刘志同以“未能遵照巡抚批示计口授粮”被革职。 光绪六年(1880) 大灾后,地旷人稀,全县人口减少三分之二。县府招募客民开垦,四川、湖北籍客民纷纷而来,计口授田,与本地人同等对待。 光绪十一年(1885) 十月二十一日,流星如雨,从黄昏持续到第二天拂晓。 光绪十八年(1892) 四月二十日,冰雹严重,大者如桃。覆盖曹村到临潼康桥长70余里、宽10余里的地面。
六月二十一日,同一地区又遭雹灾,禾苗全被伤毁。县令减免农税正银3000余两。
光绪二十六年(1900)
渭北旱情严重,县境乡民食树皮、草根度日。
同年,哥老会湖北某地首领向紫珊,以反清灭洋罪,发流富平囚禁。
光绪三十年(1904)
富平设立邮寄代办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九月,东北乡3000多农民涌向县城“缴农”罢耕。
光绪三十三年(1907)
腊月十九日,“缴农” 事件后,因县衙欺哄农民,激起八方农民手持农具,背负麦草向县城进发,声势浩大。知县李嘉绩闻农民要包围县城,火烧城门,吓得口吐白沫,气绝身亡。
宣统二年(1910)
夏,本县早期同盟会员焦子静回县,联络哥老会、新军与刀客等,组织反清力量。
同年,创办女子学堂(老县城武庙)。并在县境内开展女子“天足”(不再裹足)运动。
宣统三年(1911)
夏,胡景翼、魏琪等,由西安回富平,在庄里镇筹组“渭北复汉军”。九月初七日,在焦子静策动下,同盟会会员胡景翼、王绍猷、武观石、杨介石等会同哥老会员,举行反清起义,未动一刀一枪,俘获知县刘林立,一举推翻了清政府在富平的统治。
当日夜,胡景翼等约集两千余人,聚耀县药王山起义,号称“渭北复汉军”,胡任标统(团长)。
陕西军政府新任渭北民团使兼游击司令焦子静抵三原、富平策动渭北党人响应援助,促请向紫珊晋省并维持地方治安。
十月二十六日,向紫珊率“向字营”与清军升允战于长武县冉店桥,全营覆没。美原一带“刀客”分成东、西两派,相互残杀。
十一月十二日,各地开始改用公历。并定1912年1月1日为辛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
改组县公署、裁撤13班房,设置3科及3排法警。组织县议会,全县分五个区投票选举省议会议员;设县学务局,改湖山、频阳两学堂为县第一、第二高等小学校。
民国2年(1913)
2月,焦子静当选为省众议院议员。
12月6日,杨昌年(继五)倡办民团于到贤镇,号称“东四团”。
民国3年(1914)
焦彦芳聚众据守月窟山宝峰寺,意图谋事,以接应来陕的白朗军。焦子静与知事率民团在陕军配合下,进行围剿,焦彦芳被捕,解省处决。
同年,第二女子小学创设于美原镇。
县署派差役下乡剪辫子。
民国4年(1915)
3月,县北乡农民聚县“缴农”。
7月,大水峪民团团长李树仪,身穿黄袍称王,纠集匪徒,裹协乡民,出山招摇过市,于12月被渭北行团捕获,送省伏法。
民国5年(1916)
5月,陕西督军陆建章之子陆承武,以剿匪为名,率部来县,前部到美原镇,劫掠商民财物数十车。
6月6日,陆承武率精锐部队一团来县。陈树藩部游击营长胡景翼,夜半后,以伏兵突袭之,激战一昼夜,全歼陆部,陆承武被俘。此役被称为“逐陆之役”。
11月25日,前陕西警备旅长耿直部窜至曹村、美原。胡景翼部营长田玉洁、岳维峻率部围击,激战三日,耿部败退蒲城。 民国6年(1917) 4月,胡景翼筹建的辛亥战役烈士陵园在觅子镇南郊落成。 8月上旬,美原遭大水袭击,东城墙被冲塌十余丈,城内与四郊平地水深数尺,农、商20余户被水淹没。
民国7年(1918)
1月27日,胡景翼等人赴三原组织“靖国军” 。
8月,靖国军第二支队营长冯毓东(子明)奉命率部进驻富平。
12月,公葬张义安将军于今迤山中学校内革命公墓。
同年,郭坚部驻美原,以向西八团“硬肚子”索讨被夺财物为由剿杀“硬肚子” 于薛镇一带,烧掠十多村堡,祸连数十里,当地百姓称为“跑郭坚”。
民国9年(1920)
6月2日,冰雹袭击连续3小时。雹大如鸡蛋,地面雹层厚达尺余,麦田全打毁,树叶被打光,不少房屋被击塌,群众伤亡很多。
12月16日,晚八时左右地震,大地摇晃数分钟,凤凰山唐中宗定陵砌石倒塌,发出巨响;石川河沿岸树木倒地又起,摇摆不止。后微震数日。
同年,胡景翼将军创办立诚公学于庄里镇;冯毓东创建明道小学于觅子镇;雷新斋创建通川小学于流曲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