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山 亦名明月山,蜿蜒于白庙、底店、赵老峪乡及铜川市境内。距县城北27.6公里。海拔1439米,为县境内诸峰之冠。山石系奥陶系黑灰色灰岩。山势挺奇,沟壑幽深,崖壁峻绝,草木葱翠。山之阳坡造林2837亩,山巅旧时建有汉武帝殿,以石砌成;南麓亦建有频山神庙,今俱废。秦时于山南置频阳县。山谷多泉,为频水(即顺阳河)源头。
金粟山 亦名紫金山、菩萨山。位于雷古坊乡区内,距县城东北32.7公里。据明万厉《富平县志》记载:“金粟山、以粟如金”故名。海拔1240.7米,山石岩性以下、中奥陶统的灰岩、泥质灰岩、燧石灰岩、含砾页岩、钙质砾岩等为主。山峰怪石错出,层棱如削。山坡植被较好,有天然林300余亩,县、乡均在此设有林业管理站,人工造林近年来亦有发展。
月窟山 位于白庙与曹村两乡之间,距县城北20.5公里。因其山势嵯峨,状如月牙,又多石窟,故名月窟山。海拔1251米。山坡多植杏、梨、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及其它灌木。山巅有金明昌四年(1193)创建的宝峰寺,1 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存石碑8通。山中有王石洞、玉女洞、仙人洞、古峰洞及东、西女学洞等,俱深不可测。宝峰寺前右侧30余米处有泉水一眼, 不涸不溢。静夜良霄,澄潭映月,冰轮倒影,银汉入窟,故有“灵湫夜月”之美称。
金瓮山 位于曹村乡,距县城北22.1公里,以其状如虎踞,亦名虎山。山势呈东西走向,长约1.5公里,宽1公里,海拔1151米。山石裸露,多为石灰岩,山坡多灌木。唐顺宗·(李诵)丰陵位于山之南麓。
万斛山 位于峪岭乡,距县城东北40公里。以山石如斗斛者数万而得名,又以山巅唐代建有宝塔一座,当地习称塔儿山。山势呈南北走向,长7公里,宽3公里,海拔1305米。山峰陡峻,岩石重叠。岩石为下、中奥陶统, 岩性主要是灰岩、含砾页岩、砾状灰岩等。山坡植被不良,只有灌木杂草丛生。
锦屏山 亦名将军山,蜿蜒于长春与白庙两乡之间,距县城西北21.5公里。海拔1347米。以昔时林木苍翠,形如画屏,高耸秀丽,俨若拱障而得名。又以山巅建有秦大将军王翦庙,亦名将军山。旧时富平八景之一——“锦屏列翠”即指此。
椅子山 亦名邑山。位于长春乡,距县城西北19.3公里。以其形如椅得名。 山势大体呈东西走向,海拔1094米。表层料礓石复盖,深处含砾页岩蕴藏量丰富,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天乳山 位于雷村乡与齐村乡之间,距县城西北 15.3公里。以“ 两山相对,类于乳形”(清乾隆《富平县志》)而得名。山势呈东西走向,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海拔783米。 山坡缓爬多耕地。山之阳有唐文宗(李昂)章陵。
凤凰山 亦名龙泉山、屏风山,位于宫里乡与雷村乡交界处。距县城北13.7公里。以其主峰隆起,左右两峰稍低,伸展若翅,远望宛如凤凰鼓翼翱翔,故名凤凰山。山势大体呈东西走向,长约3.5公里,宽3公里,海拔802米。以盛产青石(亦名墨玉)闻名。其石色泽墨青,质地坚细,为雕刻与建筑的上等材料。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其南麓。
黄金阜 亦名土山。位于曹村乡与宫里乡之间,距县城北15公里。以有土山之隆起而得名。山势大体呈北南走向,长约1.5公里,宽1公里,海拔656米。山石为奥陶统灰岩,是烧制水泥、白灰的主要原料。
浮原 又名浮山,据清乾隆《富平县志》记载:“浮山,世传洪水时,隐见若浮,故名。”包括古北卤原,习称王寮原。位于县境中部,西部温泉河北岸,东至到贤乡;北沿流曲川南缘,南沿卤川北原。原面平坦,多黄墡上与黑垆土,适宜小麦、玉米、豆类、谷类及红薯等农作物的种植。
中山原 习称凉村原。据明万历《富平县志》记载:“中山,山下有万泉涌出。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鼎至中山,氤氲有黄气,盖即此”。原体沿温泉河南岸,东至金城堡,南临太平川,包抱南社、城关两乡和杜杜镇一部。原面主要为易于板结、蓄水耐旱的黑垆土。
强梁原 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名。包括古羊蹄原(习称石婆原),南至石川河北岸卧龙村、古城村以东,北临太平川,原面系黑垆土地,适种性广。
荆山原 又名断原,习称南原、吕村原。据明万历《富平县志》记载:“荆山,即《禹贡》掘陵原也”清光绪《富平县志》载:“荆山,一名断原,即荆山脉尽处。自三原迤逦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因名断原”。该原沿石川河南岸,西起买家坡,东迄石川河西岸。原面系黄土覆盖,土壤瘠薄,干燥缺水,适宜小麦、红薯、谷类、豆类作物生长。原之东首有汉太上皇陵,东西横列的无名陪葬冢50余座。周秦汉唐时,这里草木葱翠,蔚然深秀,是文人学士游览胜地。清代邑人韩文曾作“荆山记”把荆原当年的自然景观描述得淋漓尽致。
华阳原 位于县境东南张桥镇与留古乡之间。据明万历《富平县志》记载:“华阳原在县东南三十里。始皇二十三年,使李信伐楚,败归。王翦谢病家居。始皇疾驾入频阳,手以上将印佩翦身,授兵六十万。后三日,翦发频阳,始皇降华阳公主,简(拣)宫中丽色百人为媵,北迎翦于途。诏即遇处成婚。翦行五十里遇焉。列兵为城, 中间设锦幄,行合卺礼。信宿,公主随翦入都。诏频阳别生主第,名相遇处为华阳,今名华阳原”。原之表面为黄墡土覆盖,土壤肥美,物产丰富。建国以来,经过数次平田整地,兴修水利,特别是1979年以后,这里已成为渠道交错、机井成群、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
八公原 亦名八公塠。 位于县境东部刘集乡与张桥镇之间,沿卤泊滩南缘呈东西走向,南与华阳原相接。据民国《陕西通志》记载:“八公塠……其两畔各有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堆象公字,因以为名。亦谓之八公原,即贺师范与金人战处”。又据清光绪《富平县志》记述:“八公原,即八公塠。……原巅有永庆寺,为胜光祖师讲经八龙听讲处。产远志甚良”。原面已为黄墡土覆盖,均为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