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黄土台原
县境黄土台原分布较广,海拔400~783米,面积309平方公里。原面平缓,微向东南倾斜,呈明显的阶梯状。其上厥土黄壤,适于农耕。根据原面高程、形态、组成物质及下伏基底构造,全县可划出两级黄土台原。一级黄土台原面积广,连续分布,原面较平坦,多呈阶状梯形,原面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大致定向伸展的侵蚀洼地和构造洼地。标高400~680米,与河谷平原为陡坎接触,高差5~70米。组成物质上部为黄土,厚80~120米, 夹9~20层古土壤。下部为下更新统冲积、洪积和湖沉积物;二级黄土台原多见于县境之西北部,原面上有洼地、丘岗、冲沟发育。标高680~783米,与一级黄土台原或高阶地呈陡坎接触,高差50~100米。组成物质上部为厚百米的黄土,夹21~23层古土壤,下部为第三系或前第三系基岩。黄土台原具有双层结构,上复黄土,下伏下更新世的不同岩相和前第四纪地层,它们是新构造和古地理环境控制下的综合产物。将上复黄土与下伏地层结合在一起,可对黄土台原划出下伏洪积相的黄土台原和下伏湖沼相的黄土台原两种结构类型。下伏洪积相的黄土台原,分布于石川河南西侧和县境大部黄土原的后部。其地势较高,原面起伏较大,多有纵深沟壑;下伏湖沼相的黄土台原,分布于县境内黄土原的前部,地势低缓。由于下伏阶梯状断裂影响,原面上发育有不对称的构造洼地。县境内较大的黄土台原有:
北原 以位于县治之北而得名。包括古坛原、旷野原和美原。西北起于岔口以东,东北至老庙乡;西南沿石川河左岸,南沿流曲川北缘。为县境内最大之台原,面积355.4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8.98%。原面黄增土居多,黑垆土次之。适宜小麦、玉米、油菜及豆类作物的生长。昔时,这里水丰草茂、花木斗艳、禽兽角逐、鸟语花香,相传为“周宣王田猎之所”(清乾隆《富平县志》)。
浮原 又名浮山,据清乾隆《富平县志》记载:“浮山,世传洪水时,隐见若浮,故名。”包括古北卤原,习称王寮原。位于县境中部,西部温泉河北岸,东至到贤乡;北沿流曲川南缘,南沿卤川北原。原面平坦,多黄墡上与黑垆土,适宜小麦、玉米、豆类、谷类及红薯等农作物的种植。
中山原 习称凉村原。据明万历《富平县志》记载:“中山,山下有万泉涌出。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鼎至中山,氤氲有黄气,盖即此”。原体沿温泉河南岸,东至金城堡,南临太平川,包抱南社、城关两乡和杜杜镇一部。原面主要为易于板结、蓄水耐旱的黑垆土。
强梁原 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名。包括古羊蹄原(习称石婆原),南至石川河北岸卧龙村、古城村以东,北临太平川,原面系黑垆土地,适种性广。
荆山原 又名断原,习称南原、吕村原。据明万历《富平县志》记载:“荆山,即《禹贡》掘陵原也”清光绪《富平县志》载:“荆山,一名断原,即荆山脉尽处。自三原迤逦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因名断原”。该原沿石川河南岸,西起买家坡,东迄石川河西岸。原面系黄土覆盖,土壤瘠薄,干燥缺水,适宜小麦、红薯、谷类、豆类作物生长。原之东首有汉太上皇陵,东西横列的无名陪葬冢50余座。周秦汉唐时,这里草木葱翠,蔚然深秀,是文人学士游览胜地。清代邑人韩文曾作“荆山记”把荆原当年的自然景观描述得淋漓尽致。
华阳原 位于县境东南张桥镇与留古乡之间。据明万历《富平县志》记载:“华阳原在县东南三十里。始皇二十三年,使李信伐楚,败归。王翦谢病家居。始皇疾驾入频阳,手以上将印佩翦身,授兵六十万。后三日,翦发频阳,始皇降华阳公主,简(拣)宫中丽色百人为媵,北迎翦于途。诏即遇处成婚。翦行五十里遇焉。列兵为城, 中间设锦幄,行合卺礼。信宿,公主随翦入都。诏频阳别生主第,名相遇处为华阳,今名华阳原”。原之表面为黄墡土覆盖,土壤肥美,物产丰富。建国以来,经过数次平田整地,兴修水利,特别是1979年以后,这里已成为渠道交错、机井成群、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
八公原 亦名八公塠。 位于县境东部刘集乡与张桥镇之间,沿卤泊滩南缘呈东西走向,南与华阳原相接。据民国《陕西通志》记载:“八公塠……其两畔各有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堆象公字,因以为名。亦谓之八公原,即贺师范与金人战处”。又据清光绪《富平县志》记述:“八公原,即八公塠。……原巅有永庆寺,为胜光祖师讲经八龙听讲处。产远志甚良”。原面已为黄墡土覆盖,均为耕地。
青岗岭 位于县境西北部,故亦称西原。西北起岔口以西,南至赵氏河北岸,西临赵氏河东岸,东到石川河西岸。其原属二级黄土台原,表面黄土厚百余米,夹21~23层古土壤,下部为第三系或前第三系基岩。因受西北风影响,原面土壤干燥,只宜小麦、红薯等耐旱作物的种植。原巅有西(安)包(头)公路通过,交通极为便利。
淡村原 位于县城西南淡村乡,北起赵氏河南岸,南界三原县境,包括古盘龙原。属一级黄土台原,原面大体呈西北——东南横亘。表面为黄墡土覆盖,厚80~120米,夹9~20层古土壤,下部为下更新统冲积、洪积和湖沉积物。原面宽平,土质肥美,适于小麦、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