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曲镇
流曲镇位于县城东北15.2公里处的锦川中部,南临浮原,北靠北原,东西两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富(平)老(庙)公路从镇区经过,交通便利。镇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09个生产合作社,现有总户数6628户,人口29834人,其中农业人口28829人,城镇人口1005人。
流曲镇久负盛名,为三国时北地郡和西魏时通川郡故址,明时为县境内八大镇之一。但在长期的历史年代中,因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所致,镇区建设甚慢,镇内店铺稀少,商业萧条。四街农户居住星散,非集会日,街头行人寥寥无几。建国后镇区建设逐渐改观,1979年以后,镇容有了明显变化,街道拓宽,商店摊点增多,市场极为活跃。现镇区东起棉绒厂,西至综合公司,南起橡胶厂,北至食品店,东西宽720米,南北长910米,面积65520平方米。1984年,拓宽的南、北、西街,均铺以沥青路面。1985年新修的丕扬街宽20米、长1000米,已经通行。街道路旁均植槐、桐绿化镇容。街道设固定清洁工2名,维护公共卫生。镇内有县办、镇办及个体企业20余家。近年来镇内加工业、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发展迅速。
集会日农历逢四、八日即集,每年“四月八”的物资交流大会省内外闻名。集会市场的布局以十字口为中心,东街为石器、铁器、山货、木料市场及饮食摊点、成衣面料等;西街为缝纫、刺绣、小百货及禽蛋市场;南街为干鲜果品、蔬菜市场;北街为百货、布匹、山货、编织、大肉、牲畜交易市场。集会日人数愈2万,商品成交额约10余万元。
流曲镇地杰人灵,精英辈出。金大将军乌古伦苏可、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孙丕扬、四川巡抚李恕、清主考杨思聪等历史名人均系当地人。
流曲镇所产的琼锅糖以洁白、酥脆香甜而久已闻名。
张桥镇
张桥镇位于县城东南的华阳原,距县城19公里。地处蒲、富、临、渭四县交界,西韩、西延铁路的张桥车站离镇不远,富(平)华(阳)公路直通本镇,交通便利。本镇所辖区域属东方红灌区,渠道交错,机井成群,水利条件良好,是本县粮、棉、油的生产基地。1984年,张桥镇被列为全国重点乡镇建设行列。
张桥镇在明嘉靖年间已成为县城八大镇之一,立有集会。但在清同治年间,因回民起义而破坏严重。加之光绪初年饥馑,镇区萧条,破败不堪。民国时,街道仅有杂货、粟店、药铺各1家。1961年华阳公社机关迁驻后,镇区建设开始有了变化。1979年以后,镇区经济建设综合发展,农、牧、工、商、建、运及服务业多种经营,方兴未艾,到1989年底,张桥镇已有行政经济管理机构5个,商业服务业63个,工副业12个,专业户、重点户735个,专业村4个,各种经济联合体3个,医院、社中各1所,露天剧院1座,镇区总人口28250人(其中城镇人口1120人,农业人口27130人)。
现今镇内街道拓宽一新,东西大街长580米,宽11.8米,为水泥路面;南街长115米,宽8米,为水泥路面;北街长300米,宽8米,为炉渣路面。富华公路由镇区延伸至张桥车站,街道两侧植法桐280株,绿化镇容。同时,设固定清洁工1人,清扫街道卫生。
集会日期原为农历月逢五、十日,1984年改为公历月逢2、5、9日至今。会期人流量在万余人次,摊点300多个,交易额可达数十万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