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除上述5个建制镇外,设有定期集市的集镇还有:老庙、到贤、宫里、刘集、施家、王寮薛镇、底店、曹村、雷村、留古、淡村、觅子13个。这些集镇既是乡政府的所在地,又是当地集市交易市场。其它乡虽无集镇,但在政府所在地亦设有百货商店、农机修理、生产资料、土产收购以及副食加工等门市部,以满足区域内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淡村镇 位于县城西南11.4公里处,镇西紧依西包公路,且有柏油公路与县城相通,交通便利。明洪武三年(1370)设集立会,为县境内16小镇之一。该镇现为淡村乡政府所在地。街道呈工字型,以东西街为主,长约700余米,简易路面,占地面积约16公顷。镇内设有粮站、药店、邮电所、百货商店、生产资料门市部、卫生院、信用社、社办中学、社办乳品厂、农修厂等单位,总人口1680人。集会日期农历月逢二、五、八日。
王寮镇 位于县城东北8公里处,为王寮乡政府所在地。西禹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王寮镇以元代此地大旱,饥民遍野,行省遣镇国武仕王寮到此开仓赈济,民以得生,后人念其德,名村王寮。至明洪武三年(1370),因交通发达,商旅繁盛,遂设镇立集,始有王寮镇之称。镇内街道历经改建,现为东西走向。街道西段以西禹公路为主,东段为简易土路,占地面积13公顷,总人口2500人。街道两侧有供销合作社、各类门市部、邮电所、信用社、食堂和个体摊点等。镇有露天剧院一座,县办职业中学一所,乡办小学一所,卫生院一所。另有王寮供电站、粮站、乡办农修厂、综合厂、拖拉机站等企业单位。集会日期农历月逢三、七、十日。
刘集镇 位于县城东12.3公里,刘集乡政府所在地。刘集镇以南北街早年刘姓居多得名。明洪武三年(1370)设镇立集。刘集镇街道呈不规则的十字型,东西街为主,长约800余米;南北二街稍短,各约300米,均为简易路面。占地面积约13公顷,总人口3045人。镇内有粮站、百货商店、生产资料门市部、邮电所、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地段医院等。有县办、社办中学各一所,露天剧院一座。有社办企业农机站、农修厂、印刷厂、建筑队、综合厂等单位。富农公路距镇较近,交通较为便利。集会日期农历月逢四、九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举办一次物资交流会——“滩里庙会”,以牲口交易为主。
留古镇 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留古乡政府所在地。相传明代中叶,此地岁有估衣会,后设月会,集市渐繁,得“留估”之名,俗称留古村。清同治九年(1870),筑城设镇,始称留古镇。旧时镇内仅有杂货铺、染坊、粟店等。建国后,历经整修,渐以发展。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镇容面貌随之改观。镇内为一条新铺水泥路基的东西街道,长约1000余米。占地12公顷,总人口2800人。街道内有各类商店、门市部20余家,露天剧院一座,卫生院一所,兽医站一个,乡办中小学各一所;另有供电站、邮电所、信用社等单位。集会日期公历月逢1、6日即集。富华公路从镇旁经过,交通便利。
施家镇 位于县城东北20.3公里,为施家乡政府所在地。施家镇原名施家坡,明洪武三年(1370),已设镇立集,始称施家镇,当以施姓居住较早而得名。街道呈十字型,东西长1500米,南北长500米,简易路面。占地7公顷,总人口1050人。镇内有邮电所、信用社、供销社、食堂等。还有露天剧场一座,郎整修,现呈丁字型,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约300余米,水泥路面。占地面积18公顷,总人口2737人。街道有各类商店、门市部、露天剧院、邮电所、卫生院、信用社、粮站、食堂等,有乡办初中一所,乡办企业有水泥厂、农修厂、拖拉机修配厂等。富老公路直通该镇,班车及个体客运车辆来往不断,交通方便。集会日期农历月逢三、九日即集。
薛镇 位于县城北25公里,薛镇乡政府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设立集镇,始称薛家镇,后渐以薛镇简称至今。其名以薛姓在此居住最早而得名。街道呈丁字型,南北长约800米,东西长约500米,水泥路面。占地面积25公顷,总人口5210人。今镇内有粮站、各类商店、信用社、工商所、税务所、食堂、旅社、个体专业户等20余家。有露天剧院一座、县属职业中学一所、乡办中学一所、卫生院一所。乡办企业有水泥厂、印刷厂、造纸厂、手工业社、农机修配厂等10余家。集会日期农历月逢二、六日即集。县城每日有数次班车相通,加之个体客运专业户增多,交通便利。
底店镇 位于县城东北26.2公里,为底店乡政府所在地。该镇处于县境北部立地山脚下,为北去铜川的入山口,与铜川市上店对称,原有客店之设,故名底店。明代即设集立镇,名底店镇。镇内仅一条南北街道,历经整修,现为水泥路面,长约500米,占地面积5.1公顷,总人口4000人。镇内设有商店、各类门市部、药店、食堂、邮电所、信用社、个体摊点等10余家。有卫生院一所,露天剧院一座。乡办企业有农修厂、综合厂、大理石厂、水泥厂等10余家。集会日期农历月逢三、七日即集。县城至底店镇有班车相通,来往便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