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中药资源极为丰富。据1985—1986年县药材公司普查,发现有1000多种。其中已作医药长年收购的315种,属于植物类218种、动物类42种、其它55种。大宗药物有柴胡、防风、苍术、丹参、生地、菊花、山药、芒硝、瓜蒌、全虫、土元、益母草、苦参、地榆、麻黄、地丁、蒲公英等20余种。八公寺(今刘集乡八公原)的远志,条长、肉厚、易抽芯,曾进献皇宫作为“御药”;集古村的九眼藕,洁白、甘脆,既是名贵佳菜,又可入药,久享盛名。
野生药材主产于县境北部沿山一带,约180多种。占全县地产药材种类的57%。家种药材以小惠、流曲、王寮、华朱、南社、城关、刘集等地为主,历年种植较多。主要品种及产地为:全虫主产于底店、薛镇、老庙、雷古坊、美原等乡镇;苍术、黄芩、柴胡主产于峪岭、赵老峪、底店等山区;丹参主产于老庙、雷古坊、底店一带;防风主产底店、雷古坊北部山区;生地以流曲、刘集、华朱种植较多;白术以美原、刘集、城关、庄里等地种植较多;山药以美原、刘集、王寮、东上官种植较多;菊花以南社、城关、刘集、张桥一带种植较多。
本县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悠久。相传唐代孙思邈曾在县境内采药为民治病。明代李时珍采药途经县境。明、清以来,沿山一带许多长年采集药材的医生、药工、药农,祖辈相传至今。明万历《富平县志》记载:县东卤泊滩产硝盐,所熬制的锅巴盐,对防治甲状腺肿和大骨节地方病有一定疗效。从明代至民国,群众取盐兴利,卤泊滩到处是盐栅、盐场、盐锅,周围九社四十八堡,几乎家家熬盐。每日聚集的劳工商贾多至两万人。清光绪《富平县志》中所收录的地产中药33种,已被大量采集,药用疗疾。有名的渭北大药房——“恒心堂”,自明代以至解放初,广收药材,精选配方,自制“妙济丹”等丸、散、膏、丹100多种,畅销山西、内蒙和西北各省。
1957、1962、1985年开展了三次中药材资源普查,使常用药材品种由原来的33种增至315种。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985年的7月,普查队历时一年,出动100多人次,行程350多公里,走遍全县各地。采集动、植物标本700余种,制作中药标本132份,查出地产药材1000多种。属常用、收购的315种,新发现的20种,尚未药用的10多种。有些品种,不但是本县的收购大宗,而且是上交省、地药材的主要产品,群众采集积极,种植也有了大发展。据统计,每年收购中药材20多万公斤,价值25万元左右。除本县药用外,上交国家10万公斤。其中收购量最大的品种有柴胡,1976年收购7850公斤,苍术1973年收购41 000公斤,黄芩16400公斤,丹参3900公斤,防风1975年收购13650公斤,全虫在1973年、1981年均为350公斤。美原片在1961年9月仅用1 2天时间,就收购药材3326公斤,折合金额3514.52元。1972年底,底店乡达家坡村一次百余人上山采药10710公斤,折合金额2640元,人均收入20多元。
家种药材,本县1956年试种生地,1957年发展山药,1960年栽培白菊花,1962年进行白术育苗和移栽,均获成功,效益显著,号称富平“四大骨干”中药材。最大种植面积:1979年合计658亩;最大收购量:1978年为98661公斤。其中生地50889公斤,白菊花18280公斤,白术7000公斤,山药20373公斤。
1972年,卤泊滩试种枸杞子,1977年发展到1586亩,年收购量最高达3500公斤。1982年后,因土壤盐碱度增大,不宜生长而产量逐年减少,终至淘汰。川芎、黄芩、板兰根、白芷,在水灌区有所发展。丹参、水飞蓟间有种植。
进入80年代后,全县有100多户群众家养全虫、土元,科研单位曾给以大力支持,扶持生产。
硝盐,在卤泊滩取之不尽。锅巴盐可防治甲状腺肿和大骨节等地方病。明清至民国期间,滩内广设盐棚,晒熬硝盐,并于附近的施家镇设立盐务局,将产品大量运往陕南、陕北等地。后因盐税繁重,锅巴盐产量下降,有的盐户歇业。70年代后,芒硝产量骤增,用火车、汽车大量运销华中、东南各省市。
中药使用前,一般都要进行加工。主要是饮片的切制和加入辅料蒸、炒、煨煅等。此法始于春秋战国,盛于明、清。工艺要求极为严格。药工要经过长期培训,对不同药材种类,分不同部位,取其性能,依据药理和配方,用手工如法细致地净选、软化、切片、干燥和炮制。历时数百年,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药工为中药事业奉献出毕生心血。建国后,药材公司老药工屈兆廉,一生精力贡献给中药加工业,技术超群,曾出席省老药工先进代表会,受到奖励。1975 年,药材公司建起了中药材加工车间,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实现了中药材加工机械化、规范化、科学化,每年加工药材3万公斤以上,其中1986年加工51985公斤。不但满足了本县需要,而且承揽了外地、外县的加工任务。
中成药生产,可追溯到始建于明代的“恒心堂”,它是渭北一家著名的中成药加工厂。1958上,本县在恒心堂的基础上,创建了“富平县庄里制药厂”,规模逐渐扩大。1964年被渭南地区接收,厂址迁往渭南。
建国后,对医药资源的挖掘和著述也做了大量工作,八十年代成绩尤为显著。1984—1988年,本县编写出版了《富平县中药材专题区划调查》、《富平县中药资源普查汇编》、《富平县医药志》。其中对常用315种中药材,按名称,分产地、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逐一列表成册,填补了富平县药材史料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