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境客水渭河及境内几条主要河流的情况,分述如下:
渭河为过境河流,由赤水镇三张村西入境,经台台村西向北,自辛庄乡小涨滩到侯坊乡王里渡、下庙乡滨坝、吊庄,到毕家乡北刘,向东经拾村、北拾,至方山河口出县。渭河华县段长47.25公里,河道比降1.2‰,河床平时宽1200米,洪水期可达2900米。年平均径流量84.9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95.8立方米/秒,年最大平均流量615立方米/秒(1964年),年最小平均流量194.3立方米/秒(1972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秒(1954年8月),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秒(1898年)。1949年至1984年,出现2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91次,其中4000立方米/秒以上27次,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8次。每年的1、2、3月渭河流量最小,一般为5立方米/秒,1972年最小流量仅为0.9立方米/秒。渭河为多泥沙河流,据华县水文站记载,多年含沙量1 5%左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97亿吨。1978年8月29日,实测含沙量最高达86.5%。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因受回水影响,泥沙淤积更为严重,河床高出地面2至3米。1960年至1973年,渭河华县段淤积达3.67亿立方米。渭河华县段为弯曲性河道,曲流发达。河道横向变化显著,渭河在历史时期曾由夹槽地区流过,平面向北摆动范围约一万米左右。近100多年,河道忽南忽北,屡有变迁。1960年以后,渭河河床一直南移,1960年至1 964年,滩地塌岸严重,有7300多亩耕地崩入河内,1981年与1958年相比,渭河华县段由过去的三大湾变成五大湾,全县有1.9万亩耕地抛向河北。1985年以后,渭河又开始北移,形成了六大湾。
赤水河发源于山地北坡,由箭峪河和涧峪河汇聚而成。箭峪河古名竹水,又名大赤水,发源于箭峪岭下的海棠沟,出峪口不远即进入本县东阳乡境内。其支流有渭南境内的羊峪、葫芦峪、黑掌峪和本县境内的黄鹿峪、西牛峪等水。涧峪河古名灌水,又名小赤水,发源于东涧峪和西涧峪,分东西两道北流至涧峪口黑虎洞汇流后,先后纳东牛峪、处仁峪、李峪、霸王沟等水,流至圣山乡武家堡与箭峪河汇合,这以下即称赤水河。赤水河向北流经陇海铁路、西潼公路后,沿渭南、华县交界处北流,于赤水镇三张村西注入渭河。赤水河主河道长41.1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为247.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1%,多年平均径流量5110.7万立方米,平均流量1.621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洪水流量为1914年的910立方米/秒。平均年输沙量为8.13万吨。赤水河水量充沛,具有开发价值,上游已建有西牛峪、箭峪两座水库。
遇仙河历史上曾叫过符禺水、乔谷水、招水等。发源于大明乡桥峪老牛山下,出峪后沿大明、金惠两乡交界处西北流,经大明乡高楼、孙堡、王崖村等,过陇海铁路后,经赤水镇南会、北会、庵门前向北流,再经河涨村、北杜村、至辛庄乡小涨村渭河大堤以北流入渭河。其支流有金堆峪、小峪、车夫峪、刘家沟诸水。流域面积158.14平方公里,干流长41.47公里,平均比降3.94%,多年平均径流量2629.7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834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洪水流量是1937年的512立方米/秒。干流上修有桥峪水库,支流上有小华山等水库。
石堤河又名沙河,历史上还有石桥水之称。发源于杏林镇石堤峪内五里场秦岭架,出峪后,流经杏林镇磨村、瓜坡镇寺门前,又北经东赵乡北沙、华州乡宜合堡、侯坊乡贾新堡,至湾柳村,穿渭河大堤河口桥入渭河。支流有马峪、泉沟、五龙沟等水。流域面积188.68平方公里,干流长36.76公里,平均比降3.62%,多年平均径流量2748.7万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872立方米/秒。据调查,汛期最大洪水流量为338.3立方米/秒。支流上已建成冀家河、泉沟两座水库。
罗纹河发源于莲花寺镇小敷峪,出峪后沿少华乡与莲花寺镇交界处北流,经罗纹镇进入下庙乡后,经安家桥折向东北注入渭河。其支流有太平河、潭峪河等。流域面积151.92平方公里,干流长32.75公里,平均比降5.08%,多年平均径流量1783.1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565立方米/秒。罗纹河的支流太平河发源于杏林镇太平峪,1959年以前经少华乡西寨、何巷、东关、罗村,下庙乡车堡、吊庄直接入渭。因为悬河沙堤,河身弯曲,水流不畅,经常在罗村北决口泛滥成灾,故于1960年后,改由西寨南折向东,经大小少华镇汇入潭峪河,变为罗纹河的支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