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地势南高北低,相差悬殊;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复杂多样。南部高耸着逶迤不断的山地,峰峦迭嶂,高峻挺拔,占全县总面积的59.9%。北部陡直而降,为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沃野平川,一望无际。二者之间为山前洪积扇,背山向川,波状起伏。山外西南部高亢的黄土台塬,塬面破碎,沟壑纵横。
山地与其它几种地貌类型以秦岭北麓东西向深大断裂面为界,南侧地壳不断上升,北侧相对下降,使地势南北高差悬殊。平原最低处海拔334米;山地最高峰海拔2646米,相对高差达2312米。山地和平原呈东西向延伸,洪积扇和台塬因受河流切割,多呈南北向的条带,所以群众说“南北走,有上有下;东西走,有沟有岔”。
第一节 山地
县境南部的山地面积675.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9%。属秦岭东段的华山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石英岩和花岗岩组成。群山拔地而起,高而险峻,海拔530至2646米,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位于华县与洛南县交界处的草链岭海拔2646米,是本县也是渭南地区最高峰。山脊线呈北东向,是渭河与南洛河的分水岭。主脊线南西自华县、渭南市、蓝田县交界处的箭峪岭(2449米),经西涧峪东岔脑(2403米)、草链岭、老牛山(2540米)、小敷峪脑(2491米)、笔尖山(2303米),至华县与华阴交界处的老爷岭(2250米)。主脊线中段高,向南西、北东方向递降。主脊线北坡面积较大,挤压、褶皱及断裂发育,山势高耸,断崖壁立,以陡峭的三角崖面与黄土台塬和山前洪积扇直接相连。南坡面积较小,山势也较北坡趋缓。
山地内沟谷发育,一公里以上的共574条,总长1249公里,多呈北西向展布,与主脊线相垂直。其中较大的称峪道,在北坡自南西至北东主要的峪道依次有黄鹿峪、西牛峪、东牛峪、西涧峪、东涧峪、李峪、乔峪、马峪、石堤峪、太平峪、潭峪、小敷峪、白崖峪、沟峪等及大敷峪局部。最长的为石堤峪,直线距离17.5公里,一般直线距离均在10公里以上。这些峪道,沟狭谷幽,多呈“V”形。南坡的峪道有杨家河、嵩坪川,文峪、大栗西、栗峪等。与北坡峪道相比,沟谷较宽,呈“U”形。
第二节 山前洪积扇
山前洪积扇位于山地北麓,与平原、黄土台塬相接,面积7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是山地发源的各条河流向平原倾泻带出的洪积物,在山前堆积形成的扇状地形,扇面东西呈波状起伏,向北倾斜。其结构类型主要是洪积扇裙和洪积扇锥。
洪积扇裙分布在赤水——东赵——县城——柳枝一线以南至山坡脚,海拔380至550米。分布连续,与北部平原一级阶地呈缓坡接触,前缘1°至3°,后缘3°至7°。前缘高差5至20米,组成物质为更新统洪积相含泥砂卵石、砂、砂质粘土层。
洪积扇锥分布在山前各峪口,由各峪道流水作用形成的十几个半圆锥形堆积体。长1000至2800米,宽1000至2200米,面积1至3平方公里不等。倾斜坡度大于7°,由更新统洪积砂卵石、砂、漂砾及粘质砂土组成。
在柳枝至莲花寺之间的洪积扇裙上,有崩积体存在。崩积体呈北西向,长5400米,宽2000米,面积10平方公里,前缘高差5至10米,组成物质为黄土、古土壤及砂砾石等泥杂体。它的形成,一些地质工作者认为是公元1072年少华山崩,泥石流堆积遗迹。
第三节 黄土台塬
黄土台塬位于山地以北,马峪口以西,箭峪河以东的三角地带。北部和东部以陡坎断面直接与平原相接,前缘高差40至60米,最大180米。面积144.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8%,海拔527至840米。塬面破碎,被6条大的河谷和沟壑切割成7条塬梁,呈指状平行分布。整个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平均坡降2%,西部宽而平坦,东部窄而狭长。其上部为黄土及黄土状土,下部为冲积、洪积及洪积沉积物,具有双重结构。
由于新构造运动影响,黄土台塬不断上升,以及在外营力作用下,使台塬遭受剥蚀、切割,形成峁、梁、沟及侵蚀洼地。峁、梁发育在瓜坡镇龙岭一带。这里原是个小塬,由于长期水土流失,现变成一个峁和东西两条梁。流水切割,沟谷发育。境内有1公里以上的沟谷47条,总长180.8公里,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1公里。较大的冲沟有3条:即金惠乡南耐庄,瓜坡镇南、南东。冲沟长2800至6000米,宽数十米至400米,多见直立土崖,冲沟深达100余米。侵蚀洼地见于大明乡一带。塬面经过长期分割剥蚀,不仅支离破碎,而且上下高差悬殊。金惠乡下李塬从罗庄到徐村高差达150米,从沟谷到塬头形成一个大坡面。金堆峪河的侧蚀及干、支沟的下切,引起河谷塬地或沟坡滑塌,沟坡上发育了许多悬沟和切沟,使稳定的沟坡逐步后退,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3024吨,年冲刷深2.3毫米。
第四节 平原
县境北部的平原系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北界各是方山河、赤水河和渭河,南界大体在陇海铁路一线。面积236.3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1%,海拔334至350米。其中包括渭河漫滩阶地、一级阶地、残留的小部二、三级阶地。
1.河漫滩及漫滩阶地。大体位于渭河防护大堤以北,由全新统粘质沙土及沙组成。西高东低,地势平坦,比渭河水面高出0.7至7米,常被洪水淹没。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渭河上游挟沙在华县段河床淤积,滩地逐渐淤高。
2.一级阶地。北接河漫滩及漫滩阶地,南接山前洪积扇。阶面平坦,分布连续。南高北仰,中间低洼,低于北部河漫滩及漫滩阶地2至4米,当地称之为“夹槽地区”,极易受内涝积水为害。由全新统早期粘质砂土、沙及沙砾石组成,局部沼泽盐碱化较甚。
3.二、三级阶地。分布在圣山、高塘、大明的涧峪河、遇仙河两侧,呈北西向条带状。二级阶地阶面微倾向河谷,前缘高差5至10米,由上更新统黄土、沙卵石组成。三级阶地阶面起伏,前缘高差20至30米,组成物质为中更新统上部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及砂砾卵石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