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古名彭衙,县虽小僻,地瘠民穷,但地形复杂,地势险要。黄、桥二山北屏,龙、尧南峙作障,白水河、洛河西环东绕,洛河横断腹地分河南河北。县境千沟网络,台原跌宕起伏,形似孤岛,状如虎卧。北达延榆路近而隐,南接蒲渭居高临下,白水扼南北咽喉,居渭北要冲、关中门户,进易于攻,退易于守。自古以来兵事频繁,在军事上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
白水,远古为国之边陲。春秋时,秦晋交兵30余年,秦伐晋,晋攻秦,多次在彭衙的坳平开阔地作战。据《史记·秦本记·卷五》载:“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与晋战于雁门。(〔索隐〕纪年云,与魏战岸门,此云雁门,……又云败战不当远至雁门也。)”后因秦魏疆域接壤,魏沿边界筑起长城(有古遗址可考),保土防范。又以后诸侯国之间,因夺土扩张,亦有战事发生于此,有的还立碑定界(如前秦时的广武将军碑),互不侵犯。晋建兴三年(315)冬十月,刘曜进军屯彭衙,攻冯翊兵败后,不久又兵据彭衙。北魏孝昌初,西戎将息阿非兵围白水。大同十年(544)冬至次年冬,西戎部将茹茹屯兵白水,训练兵马。至于宗主国与附属国,或与少数民族之间,历代发生的入侵与反入侵之战,反叛与平叛之战,在白水也发生过多次。东汉安帝永初年间,西部羌族侵犯彭衙边界,彭衙兵迎战于彭城,彭衙兵败,羌占取彭衙。元末兵乱,诸雄裂据关辅,白水县城荡为丘墟,至明洪武二年(1369),方建县治于南临川(今县西南古城)。明嘉靖时,知县周贤奏请在“南通同(州)华(华阴、华县),北接延(安)庆(阳),盖全陕之冲”的暗门山马莲滩设立了巡检司,设兵30名,防盗防匪,防异族入侵。清初,曾在黄龙山设西延捕盗同知,乾隆十八年( 1753)复设州同,防守回夷出没,盘诘花马池盐。
白水闭塞偏远,人民受剥削压迫深重,生活困苦,所以对历朝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不满,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加之地理环境宜攻宜守,所以农民起义军屡屡据白起事,与封建统治阶级相对抗。明正德年间,白水刘子成举义,洛川郭进禄率众起义,均兵据彭衙。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王二,于白水聚众插旗造反,震撼了明王朝,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相继而起、后曾覆灭了明王朝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从崇祯四年(1631)三月至清顺治初,先后七次进军白水,攻陷县城,四诛赃官酷吏。清康熙六十年(1721)白水及邻县农民在距县城40里的元鹤山聚集造反。民国三十二年(1943)宜君与收水、林皋一带农民联合抗粮抗款,发生“民变”。历代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使封建王朝及其官府恐慌万状。民国时期,白水县城的西门及小西门(距县府近),土拥关闭,终年不开(始年不详)。老年人相传说:“官府害怕农民造反,不敢开西门”。
辛亥革命爆发后,白水革命志士率先响应,且影响深远。曹世英等人于辛亥年杀官举义,后以高峻为首,联合驻军郭坚(蒲城人)、耿直(澄城人)等组成护国军、护法军,先后向省内外发出护国、护法通电,讨袁((世凯)逐陆(建章),反段(祺瑞)倒陈(树藩),支持和推动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全省特别在渭北,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为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重兵驻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实行全面封锁,伺机进犯。白水与陕北老根据地毗邻,国民党严密布防,在关隘处设立北原盘查哨、郭家山盘查哨、收水盘查哨、狄家河盘查哨,检查过往行人及随带物品,不许粮、棉、布、药品等出境。他们组织群众沿东北、西南走向修工事,十里一墩,五里一堡,通往蒲(城)富(平),连接西安。民国二十七年( 1938)7月,组织群众千余人在洛河一带挖战壕1个多月。同时扩编地方武装,防共反共。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推行全面内战方针,在白水沿洛河、白水河修碉堡,筑战壕,道道设防,轮番派兵进驻白水。
解放战争中,中共白水地下组织,于1947年9月发动了白水起义,创立了在蒋管区发动武装起义的范例。此后,组建游击支队,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3月,西北野战军总部在白水召开前委扩大会。同时白水全境解赦,打开了关中门户,对解放西安,进军大西北,造成十分有利的军事、政治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人民掌握了政权。白水在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以民兵为主体的人民武装。民兵除为人民解放军输送兵员外,主要投身生产建设,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