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桥梁多集中在城区附近。农村山涧,河沟无桥,洪水阻隔,交通不便。
通津桥 坐落在老县城东门外远望沟口,系明代兵宪张问行建。今废。
万善桥 坐落于歇马沟,为通往商洛孔道。清乾隆年间由当地村民募修。今废。
潼津桥 在老县城内。横跨潼河,三孔石拱型。系明代兵宪张问行建。清康熙年间潼商道狄敬釪重修。乾隆十九年(1754),潼关厅同知纪虚中以工代赈,修复冲毁部分。五十二年(1787),潼商道德明又修东西两岸石泊。五十七年(1792),潼商道广厚重修。民称“石桥”。今废。
杨家桥 即吊桥。建年无考。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潼商道广重厚修。为东西通道必经之地。宣统末年(1911)十月改建为三孔“丁”字型石桥。长13米,宽5.5米,高7.5米。
天桥 建于老县城南水关内分水石上。砖拱,外侧砖砌栏墙。清嘉庆五年(1800),居民募款建成。今废。
右任桥 坐落老县城内太平巷(朱家巷)东口,横跨潼河,以木架桥。称为木桥。民国十六年(1927)春,国民革命联军总司令冯玉祥令县长王作舟重修。五月落成。桥墩以钢筋混凝土灌注,两端以大石砌筑,桥面用板材铺成,两侧设栏,涂红漆。正中一侧悬有红底白字大匾,书“右任桥”三字。另一侧有记述重修缘起的大匾。国民革命联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参加落成典礼并致谢词。1968年县城搬迁后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