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设潼关卫,系军事建制,所辖军屯分布于河南省灵宝、阌乡(今并入灵宝县)和本省华阴、华州(今华县)、渭南、临潼、同州(今大荔县)、朝邑(今并入大荔县)、合阳、澄城共10州县境、。
清雍正五年(1727)设潼关县,辖阌乡、华阴两县的军屯,军屯、民地参差,辖地境界不明显。《续修潼关厅志·疆域》记述:以县治所在地的县城为起点,东至阌乡县界2.5公里;西至华阴县界2.5公里;南门外以至原上军属潼关,民属阌乡、华阴;北至山西蒲州府(今永济县)界0.5公里。潼关与邻县的相距里程:东至阌乡县治37.5公里;西至华阴县治20公里;南至洛南县治72.5公里;北至永济县治35公里;西北至朝邑县治30公里。
民国三十年(1941),潼关与华阴县划界。陕西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熊正平、潼关县长李庄、华阴县长李笑然共同协商,勘察界址,达成协议。确定南以留翎栈及端沟沟心,北以磨沟河河心为界,树立1—8号界标,付诸实施。三十三年(1944),潼关与阌乡县划界。陕西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蒋坚忍、潼关县长李庄、继任县长屈伸与河南省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欧阳珍、阌乡县长孙明,继任县长陈治安,双方代表经过勘察界址,议定:北段以沙坡沟,南段以西峪河为界。同年(1944)五月一日树立《碑记》和界标付诸实施。经过与两县的划界,结束了数百年辖地交错的历史。今以县城(吴村)为起点,东至河南省灵宝县界12.5公里;西至华阴县界4公里;南与洛南县以秦岭山脊为界,计25公里;北与山西省芮城县以黄河为界;西北越渭河到新里庄(今库区)7.5公里与大荔县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