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县城位于县境平原地区中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09°45′,北纬34°31′。
今县城是在古华州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唐朝永泰元年(765)以后,华州城一直在今县城一带,以后的历代州署都设于此。民国二年(1913)华州改县以后,民国县政府亦在此地。解放前夕,县城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人。解放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县城规模逐步扩大。1989年,城区范围是:北起华州乡团结行政村(老火车站),南至西潼公路,东起三门峡库区管理站,西至气象站;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2.1公里,面积8.78平方公里;区内包括城关镇全部及杏林镇、华州乡部分地区。城区人口约为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2.3万人。县城是中共华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人民武装部驻地,中共城关镇、杏林镇、华州乡党委及这3个乡镇的人民政府也设在这里。
解放前夕,县城不仅规模小,而且房屋低矮破旧,仅有三四条狭窄街道总长不过3公里多,且为泥土路面,市政建设几乎为零。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建设飞速发展,市容市貌大为改观。现在城市建设用地达300多公顷房屋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新建楼房鳞次栉比。以新华路、新秦路为中心的16条城区道路总长20多公里,绝大部分为铺设路面。西关、新秦北路、文体路一带为主要商业区,新秦南路以西、西潼公路两侧为主要工业区。全城的供水、供电、排污等方面的设施,也有较大发展。
县城工业基础在解放前十分薄弱,除民国二十三年(1934)至二十八年(1939),曾建有一秦昌火柴公司外,基本无现代工业可言,仅有几家竹器、铁器等手工业作坊,1949年县城工业产值只有55.3万元。经过解放后40年的建设,县城工业有了极大发展。现已有化学、机械、纺织、食品等各类工业企业30个,其中中央、省、地区所属工业企业8个,县属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2个,职工共6千多人。1989年,县城工业总产值达10456.2万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不包括乡镇及其以下企业),其中中央、省、地区所属企业工业总产值为7310.8万元,占县城工业总产值的70%。陇海铁路和西潼公路从县城经过,县城与各乡镇也有公路相通,通往西安、渭南、金堆、高塘的汽车客运每日有十几班次。汽车货运周转量,仅全民、集体所有制运输公司1989年就达424万吨公里。华县火车站每天通过57对列车,年客运量21.3万人次,货运量11.78万吨。
县城商业饮食服务业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统计,有70多家,除个别殷实商号外,多为小本经营。解放后,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商业已日趋繁荣。1989年,县城全民、集体所有制商业饮食服务业机构有232个,职工1864人;个体有证商业饮食服务业机构460家,从业人员899人。县城商业饮食服务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已分别占到全县总数的35%和53%。农贸市场也很繁荣,每逢农历四、十日上集人数约二三万人。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有迅速发展。1949年,县城仅有各类学校5所及4所简陋的医院和一所无多少活动的民众教育馆。解放后,教科文卫设施不断增加。1989年,城区有8所小学,5所中学,两所工厂子弟学校和一所教师进修学校,一所冶金技工学校,在校学生约7千人。科技机构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开发公司、植保站、园艺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气象站等。文化体育设施和机构有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电影院、县剧团、业余体育学校、灯光球场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7个,病床500多张,拥有一批现代化医疗设备。县城内文物古迹有郑桓公墓、李元谅碑、文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