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曾有教育发达之誉。清朝末年,以杨松轩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启迪民智,改造社会,在封建教育的荆棘之中,开始了现代教育的拓荒事业。1902年创办的蒙养学堂,是陕西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点燃了教育改革的火种;1919年成立的咸林中学,是这一改革的巨大成果。以后相继建立的一批中小学,使华县的教育水平领先于邻近各县。悠久的历史,培育了灿烂的文化,尤其以饮誉关中东部的皮影表演和雕刻、有着古代图腾遗迹的“面花”、奔放炽烈的蹦鼓、生活气息浓厚的渭华秧歌为代表的民间艺术,集中反映了华县人民的智慧和才华。由于旧中国反动统治者的漠视和社会动乱,教育和文化事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号称发达的教育,却没有使广大劳动人民得到受教育的权力。解放前夕,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为文盲,科学技术人员寥寥无几,科技事业极端落后,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边缘。解放以后,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复苏、振兴和极大的发展,1989年初等教育已经普及,各个乡镇都办起了中学,青壮年中的文盲已经扫除,成人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科学技术人员不断增加,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民间艺术得到发掘、抢救和提高,受到海内外艺术界的赞誉和重视。初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涉足书法艺术,并形成一支可观的农民书法队伍。社会主义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电影、电视、广播、录像、体育健康活动等已进入城乡各地的千家万户。
华县这块千古毓灵之地,孕育出勤劳、朴实、智慧的人民。在大自然的肆虐面前,在反动统治者的压迫之下,在烽火连天的社会动乱之中,他们奋力抗争,勇往直前。这里的历史和社会在他们主宰和奋击下前进了!那凝聚的几千年相延不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他们血与汗的结晶。华县,也同中华民族各处神圣之地一样,正是在人民开创和注入活力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贤能代有人出。他们之中的突出代表,在古代有唐朝军事活动家郭子仪、北宋文学家李廌、明朝文人王维祯;在现代有著名教育家杨松轩,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烈士薛自爽、吉国桢,杰出的科学家杨钟健、杨述祖。他们不但为这块土地增添了光彩,而且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华县人民在几千年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创造出今天欣欣向荣、日新月异、充满活力的现实。可是,成就与不足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资源利用率还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维护,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任务仍很艰巨。华县人民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着更加文明、富庶、繁荣的新华县。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