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年文物普查,境内发现王烧台、香湾、史家、游凤街、
子、尚家坡、浒西庄等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先周遗址表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先民已在此劳动生息。
相传唐、虞时,县域为炎帝后裔姜姓封地,称有邰国。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 郿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商朝后期,古公亶父由豳南迁于“岐山之阳”(今岐山、扶风一带),有邰又成为周族活动的地域。周武王灭商,迁都于镐(今西安市莲湖区境内),有邰区为周畿内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有邰遂被秦占有。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设郡县,邰地分为武功(今眉县和岐山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邰(今扶风南部和武功一带)、美阳(今扶风北部)三县,属内史。武功县治所在渭河南今周至、眉县之间。
秦末,项羽入关,分秦内史地和上郡为雍、翟、塞三国。武功、邰、美阳俱属雍国。
西汉初,武功、邰、美阳仍属内史。建元六年(前135)改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右扶风。元始五年(5),以武功为安汉公采邑;称汉光邑。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作新光县,属光尉郡。
东汉永平八年(65),复武功旧名,废邰县、周至,其地改属武功,县治所由渭河南迁至渭河北原邰县治所——邰城(今杨陵西南),仍属右扶风。
曹魏时(220~255)武功属扶风郡。
西晋泰始三年(267)置始平郡(今兴平东南),领武功等四县。
东晋末,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撤武功县,置武功郡,领美阳、漠西两县,属岐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废武功郡,复武功县,属扶风郡。治所由邰城迁至中亭川(今武功镇)。
隋大业三年(607)改属京兆郡。
唐武德三年(620)置稷州,以武功等五县隶之。并在本县东部与始平接壤处(今武功县长宁乡)设扶风县。
贞观元年(627)废稷州,武功改隶雍州。撤扶风县,其地并入武功。
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领武功等五县,属京兆府。
大足元年(701)废稷州,复置雍州。
乾宁二年(895)以奉天置乾州,领武功等四县,属京兆府。
后唐同光元年(923)改隶凤翔府。
长兴元年(930)复属京兆府。
后晋置武功郡隶晋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
宋初,属京兆府仍隶永兴军路。
政和八年(1118)属醴州,隶环庆军路。
金天德三年(1151)属乾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为武亭,仍属乾州。
元复武功县旧名,隶乾州,属奉元路。
明、清沿袭旧制,属西安府。
民国2年(1913)废府设道,属关中道。17年(1928)废道,直属省辖。27年(1938)10月,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武功属其管辖。
1949年5月19日武功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9月,将本县渭河南的三厂区,划归盩厔。1950年5月,改属宝鸡专员公署。1956年6月,撤专署,归省直辖。1958年12月,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并为兴平县,直属省辖。1961年9月,武功县建制恢复,治所由武功镇迁至普集镇,隶属宝鸡专区。1971年10月属宝鸡市,1979年3月属宝鸡地区,1980年6月又属宝鸡市。1983年1月,以杨陵公社和杨陵镇设杨陵区。1983年10月,武功县改属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