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中国。蒙古、回、色目人大量内迁,军队就地屯田,武功军田之名,由此而得。
至元二十年(1284),武亭县复名武功县。
至元二十四年(1287)六月,设陕西屯田总管府,稽查管理各县闲田。时在长期战乱之后,武功人民死伤逃逸过半,田园荒芜,“闲田”甚多。
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十月,刘福通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骁将李喜喜、白不信、大刀敖等率军围攻凤翔,元将察罕铁木儿率骑兵自长安西进凤翔解围,途经武功屠掠一空。
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元将李思齐与张良弼不和,战于武功,李败走。
至正二十八年(1368),李思齐遣部将商暠踞武功。
元末,张良弼、李思齐踞本县期间,给县城四角增设炮楼,并根据东、西塬地形,增筑12个卫城。
明
太祖洪武二年(1369)三月,明镇国上将军耿炳文,从大将军徐达入陕。元将张良弼、李思齐分屯武功东、西塬,耿炳文伺机进击。历数战,李思齐败逃凤翔,张良弼溃退庆阳。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九子、一曾孙为藩王。其次子朱樉樉为“秦藩”。十一年(1378),朱樉樉始至西安就藩,武功有其“汤沐地”32826亩,所收租赋直归王府。
洪武九年(1376),长兴侯弟、都督耿忠统兵万余屯戍关中,以备残余元军袭扰。耿本人则长驻武功而控制全军。
洪武十八年(1385),武功人马京赴京会试,考取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成祖永乐二年(1404),马京官至行部左侍郎,辅导皇太子高炽。
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久旱,岁大饥,武民流移者十已六七。李侍郎来赈关中,至武功进士丁璿家,见其妻无以为食,遂以自己全部薪俸救助,后丁妻仍以贫死。同年,陕西参政谢绶组织修“通济渠”,自宝鸡阎家营行水至武功“三江口”(今川口处),灌田116顷。
孝宗弘治八年(1495),陕西提学副使责成武功知县宋学通,将绿野亭改建为绿野书院。
弘治十五年(1502)春,康海殿试中旨,登三甲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康为明、清两代陕西所中三状元的第一人。
武宗正德五年(1510),宦官刘瑾(兴平人)被武宗下诏凌迟处死,康海以同乡受株连,被削职为民。
正德十四年(1519),康海在其父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历时一月纂成《武功县志》三卷七篇,被后人尊为“志乘标则”,“海内第一”。
世宗嘉靖二年(1523)秋,乾州人樊伸等聚众十余万起义,后在官兵围攻下,拟由武功南渡渭河,西去郿郿县铁炉寨联络矿场兵、工时,被武功知县姜恩事先在沿河各渡口设防堵截而受阻,后被残酷屠杀。
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康海病逝,年66岁,葬于武功县(今武功镇)城南浒西庄。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午夜,华县发生大地震,波及本县,境内屋宇毁坏,人畜伤亡,随处可见。
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据文献记载,玉米约于本年前后传入武功等县濒渭地带。
万历四十八年(1620),入冬大雪,到次年二月始止,民冻馁而死者比比皆是。
思宗崇祯二年(1629),全省仍大旱,裁武功邰城驿冗卒,以节省粮饷。被裁者无以为生,多参加高迎祥、王大梁等农民起义军。
崇祯七年(1634)闰八月,各地义军蜂起云涌,转战山、陕。十月,各路义军20余万聚集关中,其中马守应军驻武功。
崇祯八年(1635)五月,明将张全昌率军自咸阳至兴平东,马守应出兵迎击,自武功向东连营50里。十月,闯王高迎祥出乾州至武功,明将洪承畴追袭,高率人马自武功分道渡渭入盩厔。
崇祯九年(1636),明解军饷西去岐山途中,至武(功)、扶(风)交界处,被农民起义军截获。陕西当局令武、扶、岐三县分赔。武功知县张含光以庙宇隙地树木赔付,未扰民。
崇祯十年(1637)八月十四日,自汉中出栈道沿渭河东进的李自成联军,被明陕西巡抚孙传庭率军阻挡于武功。
崇祯十一年(1638),活动于岐、扶、武功一带的农民起义军,被明将左良玉、曹变蛟多次追袭,损失巨大,逐渐不支。
崇祯十三年(1640),陕西连年旱蝗,武功境内树皮草根皆食尽,县北之民争食崖间白土,后多癃闭致死。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并普遍建立地方政权,武功属西安府。
清
世祖顺治三年(1646),明将贺珍与清军大战于武功,贺珍败退,渡渭入南山。
顺治十六年(1659),奉文裁明代屯卫军地属县,设左、右、中、前、后五卫以统辖,地名均称寨,杂于各里。
圣祖康熙元年(1662),由知县李绍韩主持,邑人张文熙纂辑的首部《武功县续志》刊刻问世。
康熙八年(1669),奉旨豁免本县河水冲毁田6382亩的赋银286.75两。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大雪深数尺,树裂井冻,渭水结冰坚可行车。
康熙二十年(1681),康海墓被盗掘。
康熙二十一年(1682),本县原额地丁起存银23739.8两,奉令全行豁免,并诏发帑金,赈济邑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分兴平、武功、扶风渭河南地,设西安驻防兵马厂。武功境内厂地东西长52里,南北宽3~5里不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公差解饷银上省,至扶、武交界处被劫。西(安)、凤(翔)二知府会审,先拟由扶、武两县赔偿,后在两县绅民力争下,乃以该处为西、凤两府交界,非单为扶、武两县界为由,改由两府所辖各州、县均赔。
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民间遍传朝廷采童女,武功一时嫁娶殆尽。
康熙五十九年(1720)为催科方便,奉文编乾州在本县的寄种户为一里,名“寄庄里”,至此全县增至十四里。
康熙六十年(1721),因连年旱涝,本年全县赋银24125.7两,奉文全部豁免。
世宗雍正五年(1727),颁行“社仓法”,县境内各镇均建社仓一所。本县始行“以粮载丁”的赋役制度,即将丁银摊入地粮一并征收。
雍正九年(1731)因连年大旱成灾,奉文免征本年全县粮赋银22524.9两。奉文改原明秦藩采地租赋属县,以更名里统之。地杂于各里,实无村落。
本年,关中著名学者、邑人康吕赐逝世,年88岁。
雍正十一年(.1733),由沈青崖任总裁,王以观任监订,知县沈华等40人任编采的《武功县后志》纂成刊行。
高宗乾隆四年(1739),邑人孙景烈中进士。
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玛星阿请孙景烈校注康海《武功县志》并编选《康海文集》,当年予以刊刻印行。
乾隆二十九年(1764),邑人赵和璧捐银500两,交质库营息,作为书院、义学师生生活学习之补贴。
乾隆四十七年(1782),豁免本县及盩厔渭河坍没地2189.39亩租赋。
乾隆四十九年(1784),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知县钱汝器开始纂修的《武功县续志》,至是年方由后任知县黄景略增删完成并付梓。今佚。
乾隆五十年(1785),观音堂90岁老人何敬,因与儿孙五世同堂,和睦相处,奉旨旌赏黄绢一匹和“盛世休徵”金字匾一块。
仁宗嘉庆十一年(1806),邑人彭某,受周围农民起义军影响,通过少年耿栖梧联络民众,登名造册,意在举事,被人告发后失败。
嘉庆十五年(1810),邑人杨肯堂捐钱400串(每串千文),交质库生息,用作书院及义学师生学习、生活之资。
嘉庆十八年(1813)冬,知县张树勋主持修纂的《续武功县志》完成并付印问世。
嘉庆二十年(1815),县境内疫痢流行,人畜死亡严重。
宣宗道光四年(1824),渭水冲毁本县地368.2亩。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一月,清廷户部议准武功县开垦渭河边马厂地33.46顷。七月,又议准兴平、盩厔、武功开垦马场地65.04顷,均照旧例升科纳赋。
文宗咸丰三年(1853)五月,清廷下令增加本年田赋六成。十月,又下令“借”征明年钱粮,并限令明春征完。武功民不聊生。
咸丰八年(1858),本县开征烟土厘金。因据本销、外销数量分别征收,故全年征、解无定额。
穆宗同治元年(1862)六月,受当局蒙骗,武功、兴平两千余民众前往咸阳,与围城的回民起义军大战,结果惨败。仅武功赴咸阳民众死亡即达781人。本年,回民起义军在县东、南20余村与当地豪绅组织的民团作战,各村民团共死亡263人。
同治二年(1863),县内25村死于回民起义战乱中的男女共156人。
同治五年(1866),太平天国张宗禹部出入于本县境内各村寨。
同治十一年(1872),本县奉命禁种罂粟。
德宗光绪元年(1875),停征烟土厘金。
光绪八年(1882),境内大雨成灾,知县李嘉谟发薛固镇义仓积粟,以赈灾民,并请求上司豁免当年粮赋。罂粟种植又成泛滥之势。本年起,县内恢复开征烟土厘金。
光绪十四年(1888)元月,奉命刊布钦定《武功县差徭局章程》。章程规定按民地正赋银一两,加收差钱357文,全县共可加收制钱2120串360文,用以支差,此外不许超收。
是年,知县张世英总纂的《武功县续志》刊刻出版。
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黄昏后星殒如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奉陕甘总督令,更订鸦片纳税新章。规定水地罂粟每亩纳税银三钱,川塬旱地二钱,山坡地一钱二分。种植罂粟又成合法。
光绪二十六年(1900),渭、漆河暴涨,渭河流量11500立方米/秒;漆水河流量2260立方米/秒。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筹集“庚子赔款”,本年起,每田赋正银一两,附加差徭银四钱,原钦定《武功县差徭章程》自废。
光绪二十九年(1903),本县撤儒学署,成立学务局。
光绪三十一年(1905),本县裁教谕,改设视学。成立初级师范学堂,学生20名。
是年《武功县乡土志》纂成并石印刊行。本志由南乡人张尚谦、张尚龄主笔墨,党桂森、张闻多主采访,知县高锡华总其成。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初一,为营救扶风县群众领袖张化龙,本县西部各乡村聚集万人,协同扶、岐、郿等县共十多万人围困扶风县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县教育分会奉命成立。
是年春,本县水渠乡郑三善,在同盟会员张仲良的谋划下,同知县刘升槐、省禁烟委员黄秉潍的敲诈勒索罪行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溥仪宣统元年(1909),焦易堂经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同盟会员焦易堂任武功县劝学所所长,焦首次在本县提出禁止妇女缠足的主张。
是年,武功同盟会成立。
宣统三年(1911)十月底,为响应武昌起义的胜利,武功城乡民众纷纷举起“兴汉灭旗”白旗,拥入县城游行。
十一月,清残余势力进行反扑,凤翔、乾州告急。武功新军领导人组织民团1200人分兵驰援,与清军连战三个多月,解凤翔、乾州之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