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约前50世纪至前21世纪)
经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所得的文化遗存证明,在公元前50世纪前后,今武功地区漆水两岸台地、渭水以北一级阶地及二道塬边,已是先民聚族而居的密集地区。游凤街、香尧村等半坡型仰韶文化遗址可作为代表。
到公元前40世纪,境内先民制陶工艺已比较考究,器物品类和形制增多。岸底村等庙底沟型仰韶文化遗址可代表。
公元前30世纪前后,本县种植业已经兴起,原始农业较为发达。以浒西庄为代表的庙底沟二期型仰韶文化遗址在境内分布较多。
约前28世纪至前21世纪,以赵家崖、客省庄二期型文化和王烧台等仰韶龙山型文化为典型。这一时期种植业有新的发展,粮食种类增加,除人主食外,还用作饲养马、牛、羊、猪、狗、鸡等畜禽,且有富余和储存。
约公元前23世纪,武功境内居住着由炎帝姜姓部落分离出来的有邰氏部落。有邰氏之女姜嫄,怀孕生子,虽几经抛弃而不死,故名弃。弃小时候就以种植麻、菽、麦为戏,成人后遂喜爱耕稼,善“相地之宜”,适时播种,庄稼长得很好,其他部落都来向他学习。此事被尧知道后,便任用弃为农师,号曰后稷。帝舜时仍命他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弃因功被封于邰,赐姓姬,为周人始祖。
夏(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
夏王朝建立之初,划全国为九州,今武功地区属雍州。
此时以武功为中心的周人向四面发展,活动范围迅速扩大。
夏帝孔甲时(约前18世纪初),夏后氏政衰,诸侯多叛,“去稷不务”。太康时弃之后代不窋,因而丢掉了“后稷”的官职,逃奔于戎狄之间。
当周人传至公刘作首领时(约前16世纪),为了躲避夏帝桀的暴政,公刘率领族人离开祖居的邰地,越过梁山,进入豳地(今彬县、旬邑、长武一带)开荒种田而定居。
商(前16世纪至前12世纪)
夏帝桀被商汤所败,武功地区为羌、戎、狄人占据。武丁当政时(约前13世纪),发动了规模很大、时间很长的伐羌战争,直到帝小辛、辛小乙时还未停止。有邰地区长期被战争所困扰。
周
周人首领古公亶父,因受戎、狄不断侵扰,不得安宁,遂又率领部族由豳地南逾梁山,循漆水,过有邰,西行至岐山下之周原,垦种荒地,发展农业,使周族很快强盛起来。
周宣王元年至六年(前827~前822),关中大旱。自元年起旱,至六年始雨。
周平王元年(前770),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秦襄公护送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并赐岐(今岐山)以西之地,使其自行从戎人手中夺取,时邰地亦常被戎人侵占。
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十六年(前750),秦文公打败戎兵,得周在岐地之余民,献岐以东于周,邰地仍属周辖。
周桓王六年、秦宁公二年(前714),秦兵过有邰,击荡社(今西安市东南)。之后,邰遂为秦地。
周襄王五年,秦穆公十三年(前647),晋旱,求助于秦,穆公下令周原地区包括邰地在内的百姓运粮至渭河岸边,然后装船沿渭入黄济晋。秦粮船自雍(今凤翔南)至绛(今山西绛县),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周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迁都咸阳,在势力所及范围普遍设县,置令、丞。武功县即为本次始置,治所在渭河南今周至、眉县之间,今武功南、西部为邰县,北部为美阳县。
秦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始皇首次出巡,从咸阳沿渭水北岸西行,过邰、美阳,到陇西郡后折向北,经回中宫(今陇县境)返咸阳。同年,秦始皇在全国修驰道,其中一条经兴平过今武功南部入甘肃。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调集70万民工、隐宫(受宫刑者)、刑徒,建阿房宫和骊山陵,邰及美阳均有民工服劳役。近年,在该两处发掘的残砖上刻有“工”、“美阳工”可证。
汉
汉王元年(前206),灭秦。西楚霸王项羽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邰、美阳、武功均属雍。不日,刘邦接受丞相萧何举荐,拜韩信为大将,韩信遣将军周勃、曹参、樊哙还定关中,攻取邰,进而围章邯于废丘。
汉王二年(前205),周勃、樊哙、曹参合力攻破废丘,章邯自杀。是年,关中大旱饥,米斛万钱,人相食,刘邦使民就食于巴蜀。
惠帝三年(前192),征调长安周围600里内(包括邰、武功)男女146000人筑长安城,30日而罢。
惠帝五年(前190),又征集长安周围600里内男女145000人筑长安城,30日而罢。
武帝元光年间(前134~前129),成国渠建成。自今眉县引渭水东北行,过漆水,至兴平入蒙笼渠。灌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部分田地,并收关中西部漕运之利。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左、右内史、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武功、邰、美阳均属右扶风管辖。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中郎将苏武(武功人)奉命送匈奴使者北还,因副使张胜与在匈奴的汉人谋杀匈奴丁零王卫律事败,苏武被扣。拒降,匈奴令武居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匈奴放苏武回汉,被扣达19年,汉授武典属国之职。
平帝元始元年(1),群臣盛陈王莽“功德”,“宜赐莽安汉公,增其户畴爵邑。”太后下诏以莽为安汉公,谥封二万八千户。
元始五年(5),以武功为“安汉公”王莽采地,改名汉光邑。
新莽居摄二年(7),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莽,自茂陵以西至汧二十三县响应,拥众十余万。槐里(今兴平)赵朋、霍鸿自称将军,烧官寺,杀右辅都尉及邰县(今武功)令,后被莽军镇压。翟义、赵朋等败死。
新莽天凤二年(15),王莽托古改制,百官、宫室、郡县尽易其名,改封地武功为新光。
刘玄更始元年(23),析县人邓晔起兵讨莽,二辅皆应晔。邰县严春与茂陵董喜、槐里汝臣、盩盩厔王扶、杜陵屠门少等,各以数千之众,假号汉将,会兵长安。九月,刘玄兵入长安,王莽被杀,碎解其尸。
汉明帝永平八年(65),复改新光为武功县,自渭河南移县治于故邰城。
永平十年至十二年(67~69),是时连年丰收,粟每斛三十钱,牛羊满野。
汉安帝永初二年(108),陇西诸郡羌人因徭役繁重,起兵东入三辅。西域都护副校尉梁瑾,于武功、美阳间连破羌众。
汉永初五年(111),先零羌大举进犯北部边境,居民大量南迁,来自安定郡的边民,多半迁居美阳及武功北部一带。
汉灵帝中平二年(185)胡人北宫伯玉、李文侯率汉、羌等族众起兵,拥金城人边章、韩遂为将,东攻三辅,行至美阳、武功间,被司空张温统董卓兵所破,败走。
三 国
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司马懿令卫臻扩修汉成国渠,上引汧水自陈仓(今宝鸡市东)至咸阳西(今渭城区阳陵东南),增灌田地千余顷。
西 晋
武帝泰始三年(267),置武功郡,领武功等四县。
东晋及十六国
晋元帝永昌元年(322),武功男子苏抚“化为女子”。
安帝义熙十四年、夏赫连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一月,赫连勃勃入长安,关中为其所有。十二月称帝,此时,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