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武功人民素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中日甲午战争后,本县张仲良、焦易堂、李向荣等一批有识之士,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辛亥革命。他们成立武功民团,共1200余人,与清陕西巡抚调集的甘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民国6年(1917),张、李二人与本县桂应南、于老八又组建起民军700多人,进攻陕西督军陈树藩驻扎在武功、扶风、岐山县城的军队。以少胜多,屡挫其锋。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河道乡河道村左思明、左信、左奉义等,于1925年成立了武功地区第一个农民自卫武装组织——硬团。此后,有长宁、贞元、大庄等8个乡,数十个村子都成立起硬团组织,团众达7000余人。他们以刀、矛为武器,采取多种形式反对官、商盘剥,、提倡公平交易,抗击匪军暴敛。
1926年,本县进步青年吴德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吴德印、马忠孝、姜崇德受中共上级党组织的派遣,先后到武功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在硬团中发展团员、党员,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共青团皇甫村特别支部和河道、南可两个村子的农民协会,同年7月建立了中共皇甫村党支部。发动农民群众,打击土豪劣绅。1929年,本县陈其武、黄彦文在中共周至特支(后改称中共周至县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两支130多人的饥民武装,活动于武功、眉县等地。采用游击战打富济贫,反抗封建统治,还一举歼灭了冯玉祥进驻武功的一个师部近400人。1932年春,武功境内连降黑霜,麦苗庄稼全部冻死,农民恐慌。张家岗孟杰、夏家沟夏天祥各率本村数十人,贞元、长宁的耿俊、赵世鸿等率数十村老幼约千人,普集、大庄乡的卓永寿、马三娃、董士彦联络20多村千余人,先后三次拿着各种农具去县城“缴农”。他们蹲伏城下,数小时不肯退去,要求当局免征库券,缓催田赋。县府派往贞元、长宁催收田赋的粮头,有被乡民赶走者,有被殴打尚拘缚乡间不肯放回者。有农民自卫组织“红枪会”的村子,粮头更不敢去。“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急剧上升,武功旅省学生在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感召下,组成武功县旅省学生寒假返乡宣传团,以武功南关小学为中心,迅速成立了武功学生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武功相继建立了3个支部、5个党小组,并逐步发展壮大。西农、河道、贞元、武功等处的党组织紧密配合,在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还在杨陵火车站、武功卫生院及时接运、慰问伤病员。解放战争时期,领导武功支队、游击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并配合人民解放军牵制、打击、消灭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为解放武功做出了贡献。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本县有14.6万人在“拥护和平宣言”上签名,246名适龄青年自愿报名参军,募捐现款66.59亿元(旧币),在全县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与此同时,广泛开展了“肃反、镇反”运动,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武功境内的残余势力和一批反革命分子。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县有17340余名青年参军服役,在历次革命斗争中,有1300余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
武功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古时期,有“教民稼穑”的农业始祖后稷;汉代,有被匈奴扣押流放北海19年忠贞不屈,赤心报国的中郎将苏武;前秦时期,有写出“超今迈古”的织锦回文诗之才女苏蕙;西魏时期,有才华出众,改革时弊,富国强兵的大行台度支尚书兼著作郎和司农卿苏绰;唐代有旷代圣君李世民和开国元臣、军事家刘文静;还有官居左仆射(宰相)的苏瑰,有著文数卷,文辞高妙的贤相苏颋颋;宋代有文武兼备的直龙图阁游师雄;明代有博学多才的状元康海;清代有时称关西夫子、海内名儒孙景烈;民国时期,有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兼国医馆馆长焦易堂等。建国后至1990年,已知分布于各地的武功籍专家、教授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科技工作者有127人;地、师级以上干部47人;省级以上劳模34人;武功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共5100余名,研究生93名,出国留学生26名。
六
武功自有先民活动以来,社会经济即很活跃。但由于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制度束缚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武功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很低。
建国后,中共武功县委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很快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为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由于“大跃进”、浮夸风和“共产风”,使经济建设受到损失。后通过积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生产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工业方面实行“关、停、并、转”,压缩基本建设,使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重新趋于协调,生产有所回升。第三、四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期间,因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镇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贯彻执行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在加强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使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社会总产值达到53746万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481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加了1.08倍,12年平均每年增长9%。
武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虽具有巨大潜力和优越条件,但也存在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多种经营、工副业生产尚未形成群体集团;县级工业基础薄弱,改革步伐缓慢,现行体制与加快发展不相适应,亏损面、额逐年增大,乡镇企业产值高、利税低;能源短缺,地方财力拮据,扩大再生产非常有限;地少人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数高出全省平均数近一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成倍减少,生产需要量成倍增加,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与现代经济不能适应。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武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化解不利因素,争取经济与文化的更大腾飞,乃是摆在武功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