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功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东邻兴平,西毗杨陵、扶风,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北与乾县接壤。总面积392.8平方公里。
唐虞时,武功县域为炎帝后裔姜姓封地,称有邰国。境域包括今扶风县中、南部,眉县全境和岐山南部。周武王灭商后,迁都于镐,有邰为周畿内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邰被秦占有。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设武功县。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复置武功县,治所由渭河南迁至河北原邰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领美阳、漠西两县。北周天和元年(566),筑武功城以置军士。建德三年(574),废武功郡,复置武功县,治所由邰城迁至武功城(今武功镇)。唐武德三年(620),分武功东部及始平西部地置扶风县(今长宁镇)。贞观元年(627)撤扶风县,其地并入武功。五代时后晋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2月,武功、扶风、兴平并为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建制恢复,县政府机关由武功镇迁至普集镇。1983年1月,杨陵公社和杨陵镇划归杨陵区。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至1990年,全县有3镇、12乡、365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80119户,总人口37270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949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区)之一。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1530人,占总人口的8.46%。耕地面积434741亩,人均1.17亩,是全省除高陵县外人均土地面积最少的一个平原县。县城普集镇位于县域中部偏南,总面积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6891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二
武功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颋颋土和黄土等优质土壤占94.3%。
本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2℃,是关中西部地区的热中心;极端最低气温-19.4℃。全年无霜期221天,最多年为255天,最少年183天。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52.6~663.9毫米之间,最多年979.7毫米,最少年327.1毫米。自然光、热、水匹配,对夏作物较有利。但干旱多有发生,以春旱持续时间较长,夏(伏)旱危害最烈,秋霖与少光低温常使秋作物成熟推迟,产量、质量降低。
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17169.8万立方米。干旱年亩均灌水253立方米,总计1.27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共计1.34亿立方米,已开采1.6亿多立方米,总水量收、支平衡有余。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992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62%。地下水中有丰富的肥水资源,主要成分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少量磷、钾,分布在14个乡(镇)120个行政村,面积2.258万亩。已开发利用的肥水井含氮量为30克/立方米~100克/立方米,个别井含氮量最高达1200克/立方米~1500克/立方米。全县水利设施面积4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6%,有效灌溉面积39.36万亩,占耕地的89.4%,人均1.05亩,,其中旱涝保收田172576亩,人均0.46亩。
县内生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已被利用的植物中,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农作物中,粮食作物11种,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品种;经济作物18种,以油菜为大宗;果树以苹果为主;林木树种有针叶用材树5种,阔叶用材树40种,庭院风景树7种,灌木11种。已被利用的动物中,饲养畜、禽15种,50多个品种。大家畜以黄牛为主,小家畜以猪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种,以鸡为主。鱼类有10种。
三
武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古就有“关中米粮仓”之称。20世纪50年代,荣获小麦单产全国先进县,被中央授予“小麦丰产县”称号。近20年又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蒜、辣椒、玉米皮编织品也较驰名,是陕西土特产出口商品中的骨干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药、造纸、锅炉、奶粉等产品,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
周人始祖后稷教稼于邰,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然而在建国前,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频繁的战争,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70年代末,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出现了粮、菜、瓜、果丰产,猪、牛、鸡、羊兴旺的新局面。1990年,粮食总产182214吨,每亩单产288.1公斤,农业总产值19674万元,比1949年增长14.1倍,成为全省粮食高产县之一。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1990),向国家交售粮食1.985亿公斤,为咸阳市各县区之首。林业发展也较快,1990年森林覆盖率为7.5%,是1949年的7.5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