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本县大小沟河一般无桥,有些以断木或枝干架于小河之上,有的以大石堆聚浅溪之中,前者称“陡杠”,后者称“鼋
,俗称“列石”。至夏秋,河水澎湃汹涌,阻抑行人。明万历年间,开始修桥,共修大小桥11座,其中石桥4座:湭水桥、赤水桥、西阳桥、零水桥。余为木桥或土桥,毁而无存。
清代,将湭水桥增修为12孔、33丈。以石砌两岸各百丈,高1丈5尺,种柳千株,为堤岸之护。其余修有:城东门外的关门桥、明光桥、西阳桥、东阳桥、赤水桥;县城以西的三岔桥、杜化桥、零水桥;渭北的东桥、西桥、板桥、秦桥、杜桥。其中三岔桥、零水桥因水泄流于渭,河涸桥废。渭北的东桥、西桥、板桥、秦桥、杜桥皆因河水泄而桥废。
民国时期,除建了3座铁路桥外,公路桥无所修建。
建国后,人民政府先后修建铁路桥梁8座,长377米;公路桥梁31座,长2,221米。特别是1969年修建的渭河公路大桥,全长1,497米、高13米、宽7米、59孔、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西北最长最壮观的公路桥梁之一。据统计,1979年几个主要桥梁的日平均交通量为:渭河大桥2,359台次,赤水桥1,821台次,湭河桥2,090台次。1983年,渭河大桥日3,426台次,赤水桥1,676台次,湭河桥2,551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