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渭南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了房子,走互助合作道路,生活逐步提高,打新庄基盖新房的人越来越多。人民公社建立后,全县500多个生产大队陆续盖起大队部、文化站、医疗站,有的还兴办学校、幼儿园、科研站、农场、林场、铁工厂、编织厂、饲养场、拖拉机站、代购代销店等。各生产队普遍盖仓房、饲养室,有的盖豆腐坊、粉坊、面坊。1970年以后,由于人口迅速增加,所需庄基地相应增多,为了减少耕地损失,县人民政府规定,新批庄基地一般宽3丈,长5~6丈。1979年以来,村庄建设大规模地发展。据县基本建设局统计,东、西两原有25%,渭北平原有35%的农户盖了新房。房屋一般为抬梁式屋架,砖土木结构,有的为三角架(人字梁)砖土木结构,还有少数农户建成砖混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县人民政府为了解决部分地方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先后投资321万元,在渭北、城关,东、西两原建引水工程110处,抽水站63处,机井19眼,蓄水池57个,并帮助群众家庭修水窖23,949个,使153,846人和14,657头家畜的饮水有了保证。截止1983年,全县有大小村庄1,434个,平均89户,小者每村10余户,大者400余户。据县基本建设局抽样调查推算,全县平均每户住房5.19间,56.08平方米,每人住房1.02间,11.03平方米。其中城关地区平均每户住房5.58间,53.42平方米,每人住房1.2间,11.45平方米;渭北平原平均每户住房5.92间,66.58平方米,每人住房1.08间,12.11平方米;东西两原平均每户住房4.08间,48.25平方米,每人住房0.8间,9.49平方米。全县90%的住户安上电灯。村庄布局多为二字形,部分为一字形,还有少数为三字形或十字形。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