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人口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黄帝时代,有岐伯其人居于岐山之下。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史称周太王)率部族三千多人由豳迁岐,在岐山之下营邑建室,招抚四方来归之民,使岐山周原地区成为先周的京都所在地。西周末年,国势日衰,原居西北的大批狄戎迁居岐山、梁山一带,势力渐盛。周贞定八年(前461)为秦所并。
自秦至五代,资料无考。宋、元两代,据旧志所载及民间谱谍可按的仕宦寓居、商旅附籍、少数民族迁岐者频有所见。宋代凤翔知府蔡钦,原籍河南,后举家定居本县田家坡,其后代繁衍,田家坡遂改名蔡家坡(万历《岐山县志》)。今居凤鸣镇、益店镇两地之宋氏,其先祖亦为宋代甘肃秦安移民,明、清两代为本县望族(《宋氏家谱》)。元至正年间(1341~1368)完颜氏,初卜 居本县安王屯(今蒲村乡令南窑),继修府于洗马庄,后世瓜瓞绵兴。元亡后,其后裔完颜也先帖木耳归附朱明,受赐王姓(清同治十二年立《重修完颜氏祖碑记》)。今麦禾营乡王家(清乾隆《岐山县志》记作“鞑子村”)王氏,凤鸣镇帖家河帖氏,民间相传亦为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之后裔。以上三村三氏居民今皆册注汉族。
元末明初,陕西连年兵燹饥馑,人口大减。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朝廷七次下诏从山西移民,以洪洞县为集散地,在广济寺设司置员,派置官吏,编排队伍,发放川资遣送。部分移民先后迁居本县,时人以广济寺旁巨槐为记,世代相传,至今本县民间尚有“我先人是山西大槐树下人”的说法。清《岐山县志乡土志》记:“益店里武氏祖效天,明洪武时知县,原籍山西洪洞县,洪武时迁岐。”“文化大革命”前凤鸣镇凤凰村段氏、吉兆村赵氏、北郭乡坳王村王氏、故郡乡索王村王氏、青化乡南阳村杨氏、孝子陵乡刘家原村刘氏所存家谱族谍均记其祖皆明代晋之移民。
历史上外来军屯人口也是本县人口的又一重要来源,至今全县古以兵营旗寨得名衍化的村落尚有20余处。明弘治十五年(1502)全县3867户中,军户达1730户。
清代及民国时期,因躲避战祸逃荒或经商等原因,不断有陕南、四川、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居民迁入,多居于安乐、蔡家坡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