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殖
长期以来,大家畜繁殖采用本交,以民桩配种为主。建国后,相继成立了坡刘村、周陵农场、长陵及鸭沟等几个国营配种站,对民桩进行整顿,将其一部分改建为集体配种站。1974年后,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开始推广并逐渐普及。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一些群众也开始饲养种公畜,兴办民桩,走上了致富道路。到1990年,全区有配种站、点22个,其中民桩14个,国营8个,当年配种4200多头(匹)。在做好秦川牛选育繁殖工作的基础上,从1987年起,开展用丹麦红牛改良秦川牛工作,并被列为陕西省重点区。到1990年,累计配种7400多头,共存栏丹秦后代604头,其中一代590头,二代14头。区畜牧站在周陵乡开展的丹秦一代挤奶试验表明,每头日均挤奶7.5公斤,最高12公斤。黄牛逐步由役用向乳役兼用方向发展。
建国前后,从西安、武功等地引进中国黑白花奶牛,经几十年饲养,在本地表现良好。1985年从丹麦引进黑白花奶牛20多头,投放底张乡陈马村及周陵农场等地,亦表现良好。
从50年代起,多次从新疆、苏联等地引回伊梨马、河曲马、蒙古马等品种,表现尚可,但数量较少,至今仍以杂种马为主。
建国前后猪的主要品种为土杂猪。70年代引进了内江猪、长白猪,杂交组合较多,以苏杂、内杂为主。80年代后开始繁殖以长杂为主的瘦肉型猪。推广以关中黑猪为母本,瘦肉型长白、杜洛克、大约克为父本,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推广快速育肥技术。
奶山羊品种是从三原、武功引入的关中奶山羊。1982年从西北农业大学引进西农莎能奶山羊,表现尚可。绵羊建国前以杂种羊为主,建国后从新疆等地引进新疆细毛羊、同羊等品种。1987年后又从新疆引回半细毛羊,表现良好。
60年代前,鸡的繁殖以母鸡就巢抱窝为主。1976年,区良种鸡场成立并首先采用电热孵化技术。80年代前期,部分群众采用土坑、水缸、平箱及煤油灯等进行孵化。80年代后期,电热孵化技术已普遍采用。鸡人工授精技术也得到推广,并出现部分饲养良种种鸡及孵化专业户。1990年共有孵化点30个,推广良种雏鸡40万只。建国前后,主要品种为土杂鸡。60年代起推广澳洲黑、芦花鸡、九斤黄、英国红等品种。70年代主要推广来航鸡,搭配星杂288、星杂579、京白等品种。80年代大力推广罗斯鸡,搭配有京白、星杂288、伊沙等品种。海布罗、明星等肉用鸡品种也有饲养。
1983年,陕西省农户笼养鸡技术联络中心在本区成立。笼养与传统散养相比,产蛋率提高35.6%,蛋料比由1:4.4提高到1:2.98。1988年,笼养鸡18.6万只,获陕西省农村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笼养鸡20万只。当年还承担陕西省良种蛋鸡“丰收计划”及其配套生产的推广。渭阳、窑店、北杜等乡35户百只以上专业户参与实施,共入笼蛋鸡7560只 品种以罗斯为主,饲养72周龄,平均每只鸡产蛋240枚、14.1公斤,每 只鸡耗料40.5公斤,蛋料比是1:2.84。
区良种鸡场在实践中自选课题《鸡胚和雏鸡大肠杆菌病的危害性调查及其菌苗防治研究》,从282株病体中鉴定出227株埃希氏大肠杆菌,查明了病 因,研制出E.CoIi联合菌苗,1988年获咸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60年代,战斗奶牛场开始使用青贮饲料,青贮形式为窑贮和塔贮。
70年代,区良种鸡场开始按照鸡生长发育对饲料营养的要求配制饲料喂鸡。80年代,大部分养鸡户开始饲喂混合饲料或全价配合饲料,同时在一些奶牛场及养殖大户也开始用配(混)合饲料喂奶牛及猪。1990年,配合饲料喂量8377吨,本区饲料公司生产鸡、猪饲料1177吨,占全区销售量14.05%。本区畜禽年约需3万吨配合饲料,仅占3.92%,不足部分在西安、三原、户县等外地采购,年均6000吨。
80年代后,随着奶牛饲养业的兴起,青贮饲料开始在一些养奶牛大户中推广,主要形式为窑贮。1984年,区畜牧兽医站在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地上农膜青贮法”。1988年获咸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又进行了饲草氨化试验,使粗饲料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解决了奶牛冬春季对青绿饲草的需求问题。1987 ~ 1990年,全区共推广5800多万公斤,多次获国家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及陕西省、咸阳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