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渭城区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渭城区粮、棉、油种植概况(1)

2012-9-22 12:36:25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第一节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逐步由以轮休为主的旱作农业向间作套种、扩大复种的灌溉农业发展。
    轮休
    以原上居多,分夏休、冬休两种。夏休是指夏熟作物收获后,大部休闲养地秋季再种夏田作物;冬休是指秋熟作物收获后,大部深翻后休闲养地,次年再种棉花或早秋作物。50年代,夏休面积10万亩,冬休8.5万亩。60年代,夏休9万亩,冬休6.5万亩。70年代,休闲面积减少,复种指数提高,平均夏休2.3万亩,冬休6.5万亩。80年代,夏休2.5万亩,冬休5.5万亩。
    轮作倒茬及复种
    70年代以前,多为一年一熟、三年四熟或六年七熟轮作制,倒茬作物主要是谷子、荞麦、棉花、油菜,复种指数较低。70年代,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主要是小麦一玉米、玉米一小麦一棉花轮作倒茬,复种指数逐渐提高。1950~1964年,复种指数为132.5%。1965~ 1970年,在灌溉无保证的情况下,受“以粮为纲”的影响,将复种指数提高到143.2%,造成“秋倒夏、夏倒秋,两料不抵一料收”的恶性循环。1971年后,调整作物布局,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复种指数下降为137.3% 。1987年后,瓜、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剧增,棉花面积锐减,间作套种得到推广,复种指数上升到163.5%。
    间作套种
    棉薯套种、玉米和豆类套种、农(作物)果(树)间作等形式早就有之,建国后作为改革耕作制度的一项措施大力推广。到1990年,总面积发展到7.9万亩,比纯种增收790多万元,实现了粮食作物同经济作物同步增长。主要耕作方式有粮棉套种、粮粮套种、粮菜套种、棉菜套种、棉瓜套种。周陵乡赵家村、底张乡孙家村、韩家湾乡张阎村、正阳乡同仁村间作套种搞得较好。1990年周陵乡赵家村民李长东瓜棉套种1.1亩,平均亩产皮棉37公斤,西瓜亩收入1200元。
第二节 粮食作物种植
    汉朝以前,本区粮食种植以谷子、糜子、豆类为主。汉武帝时,小麦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民国末年,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谷子,其次为大麦、青稞、荞麦、糜子,玉米、薯类较少。1949年,本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51万亩,亩产85.8公斤,总产20164吨,农村人均产粮376.2公斤。从50年代起,随着旱作农业向灌溉农业的转变,农艺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持续发展。1953年,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耕作制度的初步改革,粮食亩产超过100公斤。1978年,由于灌溉面积的扩大,良种、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及栽培技术的提高,亩产超过了200公斤。1982年,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亩产突破300公斤。到1990年,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薯类、豆类较少,播种面积37.94万亩,单产266.54公斤,总产101125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1.38%、2.1倍和4.02倍,总产首次突破十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
    小麦
    本区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民国时期至今,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60%左右。50、60年代,着重解决小麦生产中干旱、肥料不足、播种偏稀等矛盾,及推广碧玛一号良种,亩产达到100公斤以上。70年代后,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变,水利、电力、良种、化肥使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多数年份亩产超过150公斤。80年代初,广泛应用以肥定产、氮磷配合、合理密植等措施,加之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亩产突破300公斤,涌现出渭阳乡全乡平均351公斤的高产典型。渭城区政府成立后,针对1985年以来粮食生产的徘徊局面,狠抓了小麦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广,生产出现回升。1989年以小麦为主的夏粮总产达55666吨,受到国务院、农业部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咸阳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玉米
    明清时期开始播种。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49年时,由于水肥条件限制,种植面积仅1.25万亩,且主要分布在原下地区,亩产111.9公斤,总产1409吨。建国后,玉米生产出现了三个变化。一是由于水肥条件的改善,面积增加较快。50年代前期年均种植2.58万亩,后期上升到6.30万亩。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稳定在9~10万亩,80年代后期已达13.77万亩。二是单产增加快。60年代末顶交种、双交种的推广应用,1973年亩产达到178.60公斤,70年代中期单交种的广泛应用,1977年亩产超过200公斤。1982年由于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品种的更新加之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亩产达333.8公斤。三是用途发生了显著改变。在80年代前,玉米以食用为主,80年代后,随着粮食生产过关和农村家庭养殖业的兴起,玉米逐渐转为以饲料为主。
    谷子
    历史上曾是主要粮食作物。1950年种植面积约3.3万亩,占秋粮面积一半以上,亩产100公斤。50年代末,随着高产作物玉米的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59年种植面积1.32万亩,亩产仅13.5公斤。1969年又下降到0. 43万亩,亩产92公斤。由于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低而不稳,80年代种植极少。1987年总产2.0吨,1990年总产7.0吨。
    红薯
    50年代面积稳定在2000亩左右,亩产200公斤上下。60年代后期,多为棉田套种,面积上升到4000亩,亩产300公斤。70年代初,面积上升到7000亩,亩产500多公斤。除直接食用外,一部分加工成淀粉或粉条出售。后因人为限制棉田套种,到80年代初,面积下降到4000亩,亩产400公斤上下。1990年面积又扩大到5500亩,亩产295公斤。
    大麦
    历史上多有种植,主要作为大家畜的精饲料。随着大家畜的减少,面积逐渐下降,但亩产提高较多。50年代面积3.41万亩,亩产71公斤。80年代面积下降为0. 43万亩,亩产上升到182.5公斤。用途也发生了新变化,部分农民种植啤酒大麦,但面积仅数百亩。
    大豆
    是重要的倒茬养地作物,种植历史较久。1949年种植近5000亩,占秋粮面积8.9%。“人民公社”化后,在“以粮为纲”影响下,面积大幅度下降。1960年只有200多亩,1982年不足3000亩。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豆制品生产的发展,1988年面积扩大到9556亩。1990年为5700亩,亩产226公斤。
    糜子
    建国前为仅次于谷子的秋粮作物。1950~1952年,年均种植0.56万亩,亩产66.67公斤。1953年后,由于玉米面积逐年扩大,加之糜子品质劣杂及适口性差,面积逐年下降。1965年后绝迹。
    水稻
    60年代初,渭阳乡金家庄村民,利用城市污水开始种植。70年代,本区种植面积0.79万亩,亩产250公斤,分布在原下今渭阳、渭城、窑店、正阳乡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1974年起面积逐年下降。80年代后再未种植。
    高粱
    建国前后均有种植,但面积很小。1969年后在“以粮为纲”口号下,未经试验,盲目引进,指令性种植。1973年种植0.9 万亩,亩产150公斤。由于其品质低劣、适口性差,加之自然条件不适宜,面积迅速下降。1978年后仅作为风味食品用粮有零星种植。1990年总产6吨。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渭城区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凤凰台 任家嘴春秋墓 渭城区曹参墓
渭城区萧何墓 渭城区白起墓 渭城区秦文王公陵
渭城区汉高祖长陵 渭城区汉惠帝安陵 渭城区汉景帝阳陵
汉元帝渭陵 渭城区汉成帝延陵 渭城区汉哀帝义陵
渭城区汉平帝康陵 渭城区北周武帝孝陵 秦咸阳陶窑遗址
渭城区美食 更多
渭城区箸头面[图]
渭城区箸头面[图] 渭城区琥珀糖
渭城区特产 更多
渭城区秦椒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渭城区蔬菜种植概况
·渭城区交通概况
·渭城区商业概况
·渭城区集镇建设
·渭城区村庄建设
·渭城区古城变迁
·渭城区人口概况及人口变动
·渭城区动物资源介绍
·渭城区植被介绍
·渭城区气候概况
·渭城区地质概况
·渭城区地貌概况
·渭城区乡办简况
·渭城区基层政区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