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京都设市,进行商业贸易。《吕氏春秋》里记载的丹山凤凰卵,洞庭湖的鱼,昆仑山的蔬菜,大夏的盐,不周山的小米,阳山的糜子,长江边的橘子,汉水旁的石耳等异地特产,在当地均可见到。那时已经形成“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情况,表明商业发展的程度,在世界商业史上实属罕见。
汉代,渭城辖境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中渭桥、西渭桥连接渭河南北;咸阳渡、中桥渡通陇通蜀,过客甚众;渭河漕运业兴旺,“欸乃之声彻夜不息”。可见秦汉时,本辖区已是关中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隋、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但本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外客商仍络绎于途。
民国时期,商业店铺均为私营。由于战乱频仍,灾荒不断,市场比较萧条。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工厂内迁,难民大批涌入,商业一度繁荣,曾先后出现了丰长蔚的铁业店、四盛通的煤店、和兴泉的杂货食品店、祥盛永的酱货店、万源福的京布店、瑞丰祥的粮食店、义和恭的棉花店等商号。抗日战争胜利后,物价猛涨,货币贬值,商品滞销,字号商店亏本倒闭者不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商业逐渐复苏,在全民商业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集体、私营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1956年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业被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等形式所取代,保留了部分个体小商贩,本区商业贸易空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