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布局 秦都咸阳的城市功能,从秦昭王开始逐步从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城”的功能向以发展经济为主的“市”的功能转化。这种转化主要表现在市区不断扩大,城郭没有增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没有扩大城郭,只是“表南山之颠以为阙”,“表河以为秦东门,表千以为秦西门”、“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以咸阳周围的山水,作为象征性的城池门阙。与此相反,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以“驰道”、“直道” 为干线,把首都与全国连为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发达带来首都的经济繁荣,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市井数量不断增多。从文献记载和近年来出土的陶器印文可知:秦咸阳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就有33里之多。旁围还有惛市(今杨陵区)、槐里市(今兴平)、杜市(今长安)、栎市(今阎良)、丽市(今临潼)、平市(今秦都区)、直市(《长安志》云:在渭桥北)、芷阳(今西安市灞桥区)、美阳(今扶风)。此外还有专业市场,如“奴市”、“军市”等。在市井中心,设立“市亭”以加强管理,并制定了校正度量衡器的《效律》,货币折算的《金布律》,商品交换的《关市律》等一系列经济管理法律。 咸阳城市的功能分区,也有一定的规划。秦在144年的都城建设中,功能区大的划分有三次。第一次由秦孝公至惠文王,咸阳只踞渭北,大体以今窑店镇为界,东部为宫殿区,西南部为工商居民区,西北部为陵墓区。第二次,由秦昭襄王将咸阳扩展到渭南之后,在渭南以兴乐宫为界,兴乐宫以东至芷阳、丽邑为陵墓区,以西为宫殿区,以南为游猎区。第三次,秦始皇除了扩大宫室,增广市井,修筑道路外,主要在都城北部修建了郑国渠,形成了拥有二百多万亩旱涝保收田的农垦区,为京都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秦都咸阳的建筑布局,是以渭河为纬向轴线,以咸阳宫为经向轴线,以两线交点横桥为中心向四周散开去的,建筑物分布在两个同心圆范围。第一个同心圆为建筑密集区,即都城中心。在中心区南北轴线及其附近,由北向南有望夷宫、咸阳宫、横桥、兴乐宫、阿房宫。在东西轴线及其旁围,由西向东,渭北有六国宫殿、居民区、咸阳宫、直市、兰池宫。渭南有章台宫、阿房宫、长信宫、兴乐宫等。第二个同心圆为疏散建筑区,即中心区外的辐射区,其范围大体相当内史的辖域。建筑物也是沿经纬两条轴线及其旁围分布的。在渭河两岸由西向东,有位于今宝鸡县的羽阳宫、虢宫,凤翔县的 囊泉宫、蕲年宫、棫阳宫,扶风县的高泉宫,周至县的长杨宫,乾县的梁山宫、甘泉宫,灞桥区的芷阳宫;临潼县的步寿宫、步高宫,渭南市的平阳宫等。沿咸阳宫南北轴线及其旁围分布的,由北向南,有今淳化境内的林光宫,泾阳境内的池阳宫,户县境内的萯阳宫,长安境内的宜春宫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