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长武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长武县人口源流

2012-9-2 14:29:35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第一节 清代以前人口变化
    长武境域是古代人类最早发祥地区之一。境内考古发掘,出土原始动物化石和地层关系勘探证实,远古时代的史前期,长武一带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栖息繁衍和生存发展。境内远古先民的活动足迹,可以追溯到第四纪更新世晚期。1982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人类学报》刊发了《记陕西长武更新世晚期人牙与共生哺乳动物化石》的考察报告。这个学术报告中记道:
    “1972年10月,我们在长武县城关镇附近的尧头沟及鸦儿沟,观察了几个更新世晚期地层剖面。在这些剖面的中、下部灰色砂质土及砂砾层,找到许多石器和少量哺乳动物化石,并获得1枚化石智人牙齿。鸦儿沟和尧头沟系黄土高原较大冲沟,沟壁陡峭,剖面清晰。马兰黄土与红色黄土(周口店类)之间,为灰色砂质土。粒度较细,具水平层理。这里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能够供鉴定的标本有鼢属、披毛犀鼠、似野马、野驴、大角鹿属、斑鹿和牛类。该人牙化石标本表明为一少年个体萌生不久的左上第二臼齿。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的古代中国人头骨168号相应牙齿一致。”考察报告认为,“鸦儿沟发现的更新世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为我国人类化石增添了新的材料与地点。尧头沟的动物群化石,主要见于更新世晚期。“长武人”牙齿化石的地质年代,与甘肃庆阳龙骨沟、环县楼房子、以及陕西蓝田涝池河等地点的相当层位大体一致。”
    1984年7月、1985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煤炭工业部先后派出专家学者,通过实地勘探调查和鉴定,进一步证实了“长武人”的存在,被史学界称为重大发现。从而为更新世晚期哺乳群的进一步划分,及该动物群的起源、演化、迁移的研究,积累了可贵的资料。为长武一带地层划分、恢复区域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古动物及指导地质找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生物地层、生物进化研究和教学,以及探寻更早的古人类祖先遗迹,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标本。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逐渐繁荣起来。1959—1961年,陕西省考古队先后3次在冉店乡下孟村系统发掘氏族部落遗址。出土文物展现了仰韶文化的类型和发展序列。证实了新石器时代沿泾黑河谷流域,广泛分布着原始先民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氏族部落由迁徙不定到逐渐群体聚居。筑房屋,拓荒地,以“锄耕农业”为主,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普遍使用磨制的石器,懂得人工取火和使用弓箭,并能制作陶器。由于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自行肥效性能优越,有利于原始式的开垦和作物浅种直播。先民们就在旱地农业的基础上,创造着地方人类文明发展的史迹。以血缘氏族关系定居,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公社生活。
    夏桀时,犬戎族入居豳岐之间。长武“古为西戎之地,混夷杂处”。殷商时,井方和羌族分布渭北和陇东高塬。周族由邰迁豳,立国建都。今长武属豳国领地,随迁汇集,人口逐渐增多。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泾渭考古队,在冉店乡碾子坡村,沿黑河流域的台阶地段,发掘出土一批含有多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主要内涵属先周迁岐之前的村落、墓葬。对探讨周族由部落到国家的文化面貌和特征,增添了新的资料。证实人口由静止状态到缓慢发展与集约劳动有了一定的规模。古公亶父避狄戎进犯,遂率领氏族成员迁徙。“周人迁岐,豳人从”,大批人口南移岐地周塬一带,豳地人口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长武以北狄戎散居。北地、安定郡多属畜牧区,人口稀疏,部族仍有迁徙流动。秦统一全国后,筑万里长城以御胡,长武成为内地,生活安定,人口繁衍。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建鹑觚县。人口虽有增长,但极不稳定。且经常出现稍有上升,即继之以大减,周期性的增加和衰减、消长和迁徙相互交替,人口在波浪式起伏中向前发展。
    秦末,累年兵灾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人口大为减耗。汉时,重农减税,鼓励早婚多育,人口随之增加。东汉末年,羌族兴起,占据西北,长期战乱,疾疫饥荒,丁去田芜,户口锐减。永初六年(112年),因避羌人攻掠,郡治迁徙,长武一带人口流亡美阳、池阳,以避其锋。乡人恋土不愿离去,官军刈田禾,倾屋宇,损积聚,人口流离失所,随道失亡。或弃损老弱,或为人仆妾。加之灾荒饥饿,致使人口丧其大半。至永建四年(129年),郡治复归故土。虽不断徙民、充囚以实边,北地、安定等郡县仍不足以恢复元气。汉魏之际,三国对峙,战争频繁,灾旱饥荒,“关西百姓流徙就谷”,人口再减。西晋时,八王之乱,北地、新平、安定郡县,大半为羌、氐、鲜卑、匈奴分割杂居。永嘉以后,人祸与天灾伴随而至。十六国混战,人口流散,邑里丘废。姚苌之乱,郡县不立,百姓夷灭。南北朝时推行计口授田的“均田制”,少数民族源源内迁,胡汉交错融合,人口曾有相当发展。隋统一全国,社会安定,人口渐次增多。唐代,以户之增减考官吏政绩。采取休养生息措施,农耕发展,人口复苏。唐末至五代十国,秦陇各地天灾频仍,又出现分裂战乱。吐谷浑、突厥、吐蕃、西夏互相争伐角逐,军民死亡甚惨,人口再减。宋初,滋养生息,奖励农耕,北方诸路人口稳定恢复。但流徙、隐匿情况严重。秦岭以北归金占领后,经济衰落,人口大减。“宜禄人丁耗损至十之七”。元初,“关中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一万”。汉民不堪蒙古贵族残害,北人南迁。边地精壮逃亡,村疏户稀,人口又呈连续下降趋势。
    明代,国势渐盛,官府注重户籍,视户口增耗为地方盛衰之极务。“以版籍括天下之丁,行户口编审之制”。旧县志记,洪武三年(1370年),邠州宜禄驿人口3万余。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诏令天下编制“赋役黄册”,核查户口,登记居民丁口与产业情况。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每年审定一次。洪武二十年(1387年),丈量土地,推行屯田,编制“鱼鳞册”。详载每乡每户人口、土地亩数及地块位置。“赋役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关津制”的设立,使户籍土地管理较前严明,人口居住趋于稳定,流徙逃匿及隐户大为减少。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后,宜禄驿人口开始有所增加,从永乐三年(1405年)起,朝廷实行移民政策,强制山西南部人丁分期分批向中原、关陇内外迁徙,使西北荒凉之地人口迅速充实。旧《长武县志》记“原县户口多迁自洪洞。”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中,移民司官员驻扎洪洞县广济寺。移民拖儿带女在寺内大槐树下汇合,然后集中编队,成群送往异地。移民定居后,官府“按户给钞,使置牛具、种子。分赐土地,奖励开荒,五年后征其税”。明代中期,土地兼并激烈,徭赋繁重,人口大量流亡。弘治时,宜禄驿人口呈下降趋势。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大震,民多死。万历十一年(1583年)设长武县,辖民1320户,“原额人丁三等九则不等,共折下下人丁14124丁。”“自庚辰乱后(崇祯十三年),继以凶年兵戈,人民死亡。嗣又见征兵,每多离散,十室九亡。向系十二里、九里,并为三里。”
    清代初期,内乱时起,土地荒芜,人口流离,户口损耗至为严重。顺治元年(1644年).长武县有14360丁。至顺治七年(1650年)九月,“生聚及招抚,其复之户,尚不及当年之数。”内督抚具题奉旨豁免(长武县)逃亡丁2525个,实在丁11835个。(《陕西通志》记12605丁)。朝廷颁行编制户口牌甲之令,只计丁,不计口,以丁计征田赋。康熙十四年(1675年),“又遭乱,百姓警窜。全荒,招复三四。荒地甚多,居民甚少。”全县逃亡、死绝丁470个。康熙十五年(1676年),长武县户籍登记,恢复为14636丁,28420人。朝廷为缓和民族矛盾,实行满汉军民同等对待的政策,诏令停止圈地,又将王府庄田改为“更名田”,归属农民自耕。稳定赋税,减免地租,恢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重在陕甘边地开垦种植,鼓励增加人口。每三年编审一次户口,汇编“黄册”,申报于官。迁移登耗,随时报明。籍民分为民、军、匠、灶四类。男曰丁,女日口,男女十六岁为丁。丁口比例,一般丁占人口半数。“摊丁入亩”,按丁负担田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办法,依上年人丁银额为准,额外添丁,不予加征,以鼓励人口发展。故从康熙、雍正、乾隆到嘉庆年间,长武地域人口增殖较快。道光,咸丰时,人丁滋生,年有考订,长武“户口称为极盛”。道光三年(1823年),长武县人口增加到51906人。同治七年(1868年),清延镇压回民起义,长武屡遭战祸。民族仇杀,人丁减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遭旱灾,庄稼歉收,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丁口锐减。编审之制,遂为荒废。宣统元年(1909年),实行国籍法,依填造户口格式,逐级查核人口。由于经济凋敝,疫病蔓延,人口下降成为普遍现象。宣统二年《长武县志》记,全县6440户,20779丁。清代268年间,长武县人口由顺治元年(1644年)的24331人,增加为宣统二年(1910年)的41564人,净增17233人,年均净增64人。
晋、隋、唐、宋代长武地域几个年份户丁人口资料

┏━━━━┳━━━━━━━━━━┳━━━━━━━━━━┳━━━━━┳━━━━━┳━━━━━┓ ┃ 朝代 ┃ 年份 ┃ 属地 ┃ 户 ┃ 丁 ┃ 人 ┃ ┣━━━━╋━━━━━━━━━━╋━━━━━━━━━━╋━━━━━╋━━━━━╋━━━━━┫ ┃ 西晋 ┃ 太康元年(280) ┃ 安定郡鹑觚县 ┃ 786 ┃ ┃ 7868 ┃ ┣━━━━╋━━━━━━━━━━╋━━━━━━━━━━╋━━━━━╋━━━━━╋━━━━━┫ ┃ 隋 ┃ 大业五年(609) ┃ 安定郡鹑觚县 ┃ 10897 ┃ ┃ 54486 ┃ ┣━━━━╋━━━━━━━━━━╋━━━━━━━━━━╋━━━━━╋━━━━━╋━━━━━┫ ┃ 唐 ┃ 贞观二年(628) ┃ 豳州宜禄县 ┃ 2670 ┃ ┃ 19461 ┃ ┣━━━━╋━━━━━━━━━━╋━━━━━━━━━━╋━━━━━╋━━━━━╋━━━━━┫ ┃ ┃ 建隆元年(960) ┃ 邠州宜禄县 ┃ 4112 ┃ ┃ 19897 ┃ ┃ ┣━━━━━━━━━━╋━━━━━━━━━━╋━━━━━╋━━━━━╋━━━━━┫ ┃ 北 ┃ 熙宁元年(1068) ┃ 邠州宜禄县 ┃ 5785 ┃ ┃ 14112 ┃ ┃ ┣━━━━━━━━━━╋━━━━━━━━━━╋━━━━━╋━━━━━╋━━━━━┫ ┃ ┃ 崇宁元年 ┃ 邠州宜禄县 ┃ 9790 ┃ ┃ 27080 ┃ ┃ ┃ ┣━━━━━━━━━━╋━━━━━╋━━━━━╋━━━━━┫ ┃ ┃ (1102) ┃ 泾州长武县 ┃ 7102 ┃ ┃ 22174 ┃ ┃ ┣━━━━━━━━━━╋━━━━━━━━━━╋━━━━━╋━━━━━╋━━━━━┫ ┃ 宋 ┃ ┃ ┃ ┃ ┃ ┃ ┃ ┃ 宣和七年(1125) ┃ 邠州宜禄县 ┃ 2400 ┃ 5481 ┃ 12983 ┃ ┗━━━━┻━━━━━━━━━━┻━━━━━━━━━━┻━━━━━┻━━━━━┻━━━━━┛


明、清代长武县几个年份户籍人口资料

┏━━━━┳━━━━━━━━━━┳━━━━━┳━━━━━┳━━━━━┓ ┃ 朝代┃ 年 份 ┃ 户 ┃ 丁 ┃ 人 ┃ ┣━━━━╋━━━━━━━━━━╋━━━━━╋━━━━━╋━━━━━┫ ┃ 明 ┃ 洪武三年(1370) ┃ ┃ ┃ 30000 ┃ ┃ ┣━━━━━━━━━━╋━━━━━╋━━━━━╋━━━━━┫ ┃ ┃ 万历十一年(1583) ┃ 1320 ┃ 14124 ┃ ┃ ┃ ┣━━━━━━━━━━╋━━━━━╋━━━━━╋━━━━━┫ ┃ ┃ 崇祯十六年(1643) ┃ ┃ ┃ 21000 ┃ ┣━━━━╋━━━━━━━━━━╋━━━━━╋━━━━━╋━━━━━┫ ┃ 清 ┃ 顺治元年(1644) ┃ ┃ 14360 ┃ 24331 ┃ ┃ ┣━━━━━━━━━━╋━━━━━╋━━━━━╋━━━━━┫ ┃ ┃ 顺治七年(1650) ┃ ┃ 11835 ┃ ┃ ┃ ┣━━━━━━━━━━╋━━━━━╋━━━━━╋━━━━━┫ ┃ ┃ 康熙十五年(1676) ┃ ┃ 14636 ┃ 28420 ┃ ┃ ┣━━━━━━━━━━╋━━━━━╋━━━━━╋━━━━━┫ ┃ ┃ 雍正元年(1723) ┃ ┃ ┃ 30000 ┃ ┃ ┣━━━━━━━━━━╋━━━━━╋━━━━━╋━━━━━┫ ┃ ┃ 乾隆四十五年(1780)┃ ┃ 12605 ┃ ┃ ┃ ┣━━━━━━━━━━╋━━━━━╋━━━━━╋━━━━━┫ ┃ ┃ 嘉庆元年(1796) ┃ ┃ ┃ 37033 ┃ ┃ ┣━━━━━━━━━━╋━━━━━╋━━━━━╋━━━━━┫ ┃ ┃ 道光三年(1823) ┃ ┃ ┃ 51906 ┃ ┃ ┣━━━━━━━━━━╋━━━━━╋━━━━━╋━━━━━┫ ┃ ┃ 光绪元年(1875) ┃ ┃ ┃ 42605 ┃ ┃ ┣━━━━━━━━━━╋━━━━━╋━━━━━╋━━━━━┫ ┃ ┃ 宣统二年(1910) ┃ 6440 ┃ 20779 ┃ 41564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人口增减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长武县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民国初期,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兵燹连年,军阀混战。甘军攻占长武,在县城和冉店桥两次激战,军民死伤逃亡甚多。又因连年遭灾,贫困饥饿,医药卫生条件极差,形成高出生率伴以高死亡率,人口发展很不稳定,时增时减。从民国元年到十三年,全县人口仅增加872人。总人口数徘徊在3.6万人左右。民国十六年(1927年),全县有8018户,人口48516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底,全县人口57506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荒旱异常,饥民成群,继之瘟疫流行,路断人稀,绝村绝户。人口死亡、流徙,大幅度减少。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据陕西省赈务会对57县灾前灾后人口统计,长武县人口为42479人,两年减少15027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县有7011户,人口46334人。其中迁徙他往普通男525人,女61人,共586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瘟疫流行,人口死亡耗减严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县有7400户,42055人。从民国十七年到二十四年的8年时间,全县净减798户,15451人。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社会趋于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地方基层政权实行保甲制度,人口增殖出现回升发展的局面。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以后,内战迭起,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抓兵派款,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再次陷于困苦艰难。为逃兵役躲赋税,户多分居。青壮年被拉夫、征兵,老弱残疾出卖劳力,沦为佃户或雇工。农村单身户多,婴儿因病死亡多。饥馑与丰年、战乱与稳定相继交替出现,全县人口处于屡增屡减的自然状态,波动起伏,缓慢发展。中华民国时期的38年间,全县人口由民国元年(1912年)的36853人,增加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的73166人。净增36313人,年均净增955人。
中华民国元至三十八年(1912—1949年)部分年份长武县户籍人口统计表

┏━━━━━━━━━━━┳━━━━━━┳━━━━━┳━━━━━┳━━━━━┓ ┃ 年份 ┃ 户数 ┃ 人口 ┃ 男 ┃ 女 ┃ ┣━━━━━━━━━━━╋━━━━━━╋━━━━━╋━━━━━╋━━━━━┫ ┃ 元年(1912) ┃ ┃ 36853 ┃ ┃ ┃ ┣━━━━━━━━━━━╋━━━━━━╋━━━━━╋━━━━━╋━━━━━┫ ┃ 十二年(1923) ┃ ┃ 37850 ┃ ┃ ┃ ┣━━━━━━━━━━━╋━━━━━━╋━━━━━╋━━━━━╋━━━━━┫ ┃ 十三年(1924) ┃ ┃ 37725 ┃ ┃ ┃ ┣━━━━━━━━━━━╋━━━━━━╋━━━━━╋━━━━━╋━━━━━┫ ┃ 十六年(1927) ┃ 8018 ┃ 48516 ┃ 26109 ┃ 22407 ┃ ┣━━━━━━━━━━━╋━━━━━━╋━━━━━╋━━━━━╋━━━━━┫ ┃ 十七年(1928) ┃ 8198 ┃ 57506 ┃ ┃ ┃ ┣━━━━━━━━━━━╋━━━━━━╋━━━━━╋━━━━━╋━━━━━┫ ┃ 十九年(1930) ┃ ┃ 42479 ┃ ┃ ┃ ┣━━━━━━━━━━━╋━━━━━━╋━━━━━╋━━━━━╋━━━━━┫ ┃ 二十年(1931) ┃ 7011 ┃ 46334 ┃ 26004 ┃ 20330 ┃ ┣━━━━━━━━━━━╋━━━━━━╋━━━━━╋━━━━━╋━━━━━┫ ┃ 二十四年(1935) ┃ 7400 ┃ 42055 ┃ ┃ ┃ ┣━━━━━━━━━━━╋━━━━━━╋━━━━━╋━━━━━╋━━━━━┫ ┃ 二十五年(1936) ┃ 7721 ┃ 42184 ┃ 24440 ┃ 17744 ┃ ┣━━━━━━━━━━━╋━━━━━━╋━━━━━╋━━━━━╋━━━━━┫ ┃ 二十六年(1937) ┃ 7619 ┃ 54169 ┃ 30213 ┃ 23956 ┃ ┣━━━━━━━━━━━╋━━━━━━╋━━━━━╋━━━━━╋━━━━━┫ ┃ 二十七年(1938) ┃ 8119 ┃ 54135 ┃ 29968 ┃ 24167 ┃ ┣━━━━━━━━━━━╋━━━━━━╋━━━━━╋━━━━━╋━━━━━┫ ┃ 二十八年(1939) ┃ 8119 ┃ 58931 ┃ 32770 ┃ 26161 ┃ ┣━━━━━━━━━━━╋━━━━━━╋━━━━━╋━━━━━╋━━━━━┫ ┃ 二十九年(1940) ┃ 9190 ┃ 56272 ┃ 30389 ┃ 25883 ┃ ┣━━━━━━━━━━━╋━━━━━━╋━━━━━╋━━━━━╋━━━━━┫ ┃ 三十年(1941) ┃ 9860 ┃ 53943 ┃ 27604 ┃ 26339 ┃ ┣━━━━━━━━━━━╋━━━━━━╋━━━━━╋━━━━━╋━━━━━┫ ┃ 三十一年(1942) ┃ 10048 ┃ 58841 ┃ 32465 ┃ 26376 ┃ ┣━━━━━━━━━━━╋━━━━━━╋━━━━━╋━━━━━╋━━━━━┫ ┃ 三十二年(1943) ┃ 10572 ┃ 56636 ┃ 30282 ┃ 26354 ┃ ┣━━━━━━━━━━━╋━━━━━━╋━━━━━╋━━━━━╋━━━━━┫ ┃ 三十三年(1944) ┃ 10572 ┃ 53485 ┃ 23487 ┃ 29998 ┃ ┣━━━━━━━━━━━╋━━━━━━╋━━━━━╋━━━━━╋━━━━━┫ ┃ 三十四年(1945) ┃ 9998 ┃ 54875 ┃ 29260 ┃ 25615 ┃ ┣━━━━━━━━━━━╋━━━━━━╋━━━━━╋━━━━━╋━━━━━┫ ┃ 三十五年(1946) ┃ 10281 ┃ 55390 ┃ 30193 ┃ 25197 ┃ ┣━━━━━━━━━━━╋━━━━━━╋━━━━━╋━━━━━╋━━━━━┫ ┃ 三十六年(1947) ┃ 11024 ┃ 60229 ┃ 32406 ┃ 27823 ┃ ┣━━━━━━━━━━━╋━━━━━━╋━━━━━╋━━━━━╋━━━━━┫ ┃ 三十七年(1948) ┃ 11454 ┃ 74369 ┃ ┃ ┃ ┣━━━━━━━━━━━╋━━━━━━╋━━━━━╋━━━━━╋━━━━━┫ ┃ 三十八年(1949)7月 ┃ 11324 ┃ 73166 ┃ 39729 ┃ 33437 ┃ ┗━━━━━━━━━━━┻━━━━━━┻━━━━━┻━━━━━┻━━━━━┛

    说明:(1)人口资料,来源于《陕行汇刊》《西北论衡》《陕西民政资料》《保甲户口统计》《陕西人口统计报表》、《省赈务会人口调查》和长武县《参议会刊》等。
    (2)1949年人口数系1949年7月解放初统计资料。1949年末全县户数人口,县公安局登记11454户,74365人。县区乡上报统计部门核定为11496户,74435人。

编辑:秦人
长武县概况介绍  
长武县社会习俗 长武县节令习俗 长武县礼节交际
长武县传统饮食 长武县行政区划 长武县旅游指南
长武县特色经济 长武县基础设施 长武县矿产资源
长武县历史沿革 长武县植物资源介绍 长武县动物资源介绍
长武县物候介绍 长武县气候特征 长武县河流介绍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