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养动物
长武民间畜禽饲养业,具有天然和传统优势。长期习惯家养的畜禽14种,37个品种。饲养的家畜有牛、驴、马、骡、猪、羊、兔,还有猫、狗等有益动物。
牛、驴,数量多,分布广,是农耕主要役畜。随着农村机械化事业发展,牛驴饲养量有所下降,但优良品种增多,质量亦有提高。推广牲畜杂交改良,牛驴多已更新换代为秦川牛、关中驴等优良品种。土种黄牛、凉州驴已少见。山区牛驴仍为驮载、拉运、耕种主要役畜,塬区逐步向着使役兼培育商品性肉食方向发展。引进奶牛,多为专业户饲养。
马、骡,饲养历史已久,马以河曲马为多,骡系马驴杂交种。旧时用作乘骑、交战,胶轮车兴起后,交易价格昂贵,多为富户饲养,从事长途运输。解放后,从青海、内蒙古大批引进,80年代,汽车、拖拉机增多,牛车、胶轮车渐次淘汰,马骡饲养量下降。
猪、羊,饲养量呈发展趋势,分布面广。1989年,农户存栏猪有八眉、盘克、内江、长白、关中黑及杂交种。长武为全国保持八眉猪地方良种基地。瘦肉型关中黑发展前景广阔。羊有同羊、寒羊、新疆细毛羊、新蒙杂交羊、黑山羊及引进的沙能奶山羊。由于林地扩大,发展养羊受到适当控制。
兔,成为受欢迎的外贸商品。引进品种有青紫兰、力克斯、安哥拉长毛兔、日本大白兔。
貂,近年引进有东北貂,量少。
猫、狗,民间饲养以逮鼠、看家守卫为目的,多为土种。亲邻相赠,猫狗互换,不以商品买卖。历来鼠害严重,农家养猫繁殖增多,且议价买卖。因药物灭鼠,猫容易中毒,存活率降低。50年代起,为避免疫病传染,发动打狗沤肥,农家养狗几近绝迹。80年代又有恢复发展。土狗毛色多样,皮、肉销路较广。洋狗(狼狗)发展快,视为宠物,经济效益高。
农户饲养家禽普遍,有鸡、鸭、鹅等。鸡,土鸡体形小、疫病多,产蛋率不高。解放后,引进品种有莱航、九斤黄、澳洲黑、罗斯鸡等。80年代,推广电气孵化,繁殖和饲养量剧增。鸭、鹅,分布河川地区,饲养量较少。
蚕,历来农户习惯种桑养蚕,数量不多。
蜂,有土蜂、意大利蜂。受农药影响,土蜂减少。箱养意大利蜂逐花草而易地,产蜜多,效益好。发展数量不稳定。
鱼,引进饲养鱼类16种。主要有鲫鱼、草鱼、鲢鱼。居民户养金鱼,供观赏。螃蟹、鳖(甲鱼),产于川道沟渠,肉鲜味美,大补元气。90年代开始池养甲鱼,价格趋向昂贵。
二、野生动物
鸟类,长武地区鸟类有限,亦无珍禽。已知鸟类有15目,33科,109种。依俗名记述,历来较多的:候鸟有大雁(秋冬结队南徙,雁阵声寒,群栖旷野)、胡燕(马燕)、燕爪啦、紫燕(燕唧唧)、杜鹃(布谷鸟)、算黄算割、白脸大山雀等。留鸟有鹰、鸢、
、鹞(均属猛禽,栖于城墙、山巅,高空盘旋,俯冲扑鸡,善攫肉食,已不多见)、猫头鹰、鸱鸮(昼伏夜出,扑食鼠类,其声凄惨,俗谓不祥)、黄鹂(黄莺)、雉(野鸡,羽毛鲜艳,肉称野味上品)、
雉(山鸡)、石鸡(呱拉鸡)、麻雀(雀儿)、花雀(红群群)、斑鸠(姑姑等)、脖鸽、鸽(灰白野鸽、家鸽)、喜鹊(民俗视“喜上眉〔梅〕梢”为吉祥鸟)、乌鸦、云雀(天唧唧)、啄木鸟(护树灭虫益鸟)、鹌鹑、水鸭、百灵(鸣声婉转,可供观赏)、画眉等。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朋友。但由于生活区、农作物区高度密集,使鸟类生活空间缩小,加之人为的捕杀和施用农药,鸟类数量大为减少。
兽类,有6目,14科,41种。两栖爬行类动物12种。境内山林稀少,兽类贫乏。解放初,对捕猎管理不严,乱捕滥杀,致使一些野兽生存渐弱,濒于绝迹。常见的野生动物有:草兔(适应性强,繁殖率高,肉鲜味美,毛皮可制轻裘)、狐狸(分布广,夜行性,嗅觉灵敏,捕食鸡兔。皮毛精美华丽,为上等裘料)、狼(性凶残,捕食野生动物,对人畜亦有威胁,多在深山沟壑区,数量大减)、豹(性凶残,极少)、鹿(南塬与麟游交界山区少量可见)、黄羊(偶有发现,绝少)、黄鼠狼(黄腰,偷食鸡兔)、獾、松鼠(驹狸猫)、黄鼠、鼹鼠(瞎鼢,潜入地下,危害作物根茎。塬区机耕深翻,数量见少)、蝙蝠(夜别忽),等。50年代,政府奖励打狼除害。狼、豹等凶猛野兽屡经扑杀,已不多见。
虫类,天敌昆虫有五个目,11科,36种。以
蜂、瓢虫科最多。农作物害虫有6个目,23科,68种。主要有蝉、素蛛、蟋蟀、蚂蚱、蜗牛、蚯蚓、蚂蚁、蜘蛛、螳螂、螺羌螂(屎爬牛)、蜥蜴、壁虎(蝎虎)、蜻蜒、飞蛾、蝴蝶、青蛙、蟾蜍(癞蛤蟆)、蜈蚣、蝎子、百足虫(节节虫)、磕头虫、萤、蠹、蚜虫、粘虫、行军虫、蝼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瓢虫、螟蛉、白线虫、蚰蜒、蛇、野蜂以及蚊、蝇、壁虱、土元、虱、跳蚤。